【豫遊之道:細味澳門風貌】

發佈日期:2020 年 10 月 23 日 18:19
  • 分享至:

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以外地藝術家的視角作為切入點,展出逾160件呈現17至21世紀的澳門風貌的館藏,薈萃錢納利、博爾傑、埃利奧特、瓦南、晴蘭、田中真聰等多位名家藝術作品,是藝博館歷年規模最大、展品最多的館藏展,讓觀眾盡享“豫遊之樂”。展覽將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

01“地誌畫:17至19世紀版畫”

02“錢納利:亦師亦友”

03“現代軌跡:20至21世紀作品”



從早期西方使團隨行畫師及旅行畫家所繪製的畫作到21世紀外地藝術家具有現當代特徵的油畫、水墨、版畫、雕塑、錄影裝置等,串聯不同地區畫家在澳門留下的足跡。

展覽同時設有多項豐富活動,陸續推出駐場導賞服務、演奏會、講座、專家導賞、速寫工作坊、瓷版畫工作坊、展場臨摹活動及互動體驗區拍照活動等。詳情可瀏覽澳門藝術博物館網站。

“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

展期:17/10/2020-29/08/2021

開放時間:10:00-19:00 (18:30後停止入場)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免費入場。

展覽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 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電話:(853) 8791 9814

第一部分“地誌畫:十七至十九世紀版畫”

展出參照地誌畫原作製成的版畫,以記錄視角呈現澳門面貌。



澳門南灣景色

原作:華納.瓦南

繪製:托馬斯.阿羅姆 (1804 – 1872)

製版:卡彭

凹版──雕凹線法、手工著色、鋼板

約1843

根據華納.瓦南原作製版的凹版畫《澳門南灣景色》呈現十九世紀繁華熱鬧的南灣。



澳門聖方濟各修道院

原作:詹姆士.沃森 (1751–1828)

製版:詹姆士.克拉克

凹版─銅板、飛塵法蝕刻、手工著色

1814

根據詹姆士.沃森原作製版的《澳門聖方濟各修道院》,記錄著南灣已消失的風景。

第二部分“錢納利:亦師亦友”

展出十九世紀華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西洋畫家錢納利,和客寓澳門的友人屈臣、普林西普、博爾傑,以及澳門學生畢士達等人的作品,記下他們的澳門記憶和珍貴情誼。



站在門口的澳門漁婦

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墨水

約1835

錢納利《站在門口的澳門漁婦》用簡潔筆觸勾勒人物形象。



澳門玫瑰堂前路邊食檔

奧古士丁.博爾傑 (1808–1877)

紙本水彩、鉛筆

約1839

博爾傑《澳門玫瑰堂前路邊食檔 》把營地市集小販攤的熱鬧畫面如實記錄下來。

第三部分“現代軌跡:二十至二十一世紀作品”

展出12位來自歐美、日本、中國香港及廣東的藝術家作品,為解讀澳門的方式開啟了更多元的視角。



澳門(一)

奧托.埃格勞 (1917–1988)

凹版──銅版、蝕刻法、套色

1963

奧托.埃格勞《澳門(一)》以其簡化的手法,構成具有藝術張力的澳門海港。

為有效做好防疫工作,展覽及活動將按衛生部門的防疫指引作出安排,並採取相應的防疫措施。參與者必須全程佩戴自備口罩,進入活動範圍需進行測溫及出示健康碼,並使用酒精搓手液搓手。


瀏覽次數:1418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