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廣東粵劇

發佈日期:2020 年 07 月 17 日 11:41
  • 分享至:

A1593784934759.jpeg

廣東粵劇(Cantonese Opera),又稱「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是以粵方言演唱,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廣東珠三角、粵西、港澳地區以及廣西的東南部,在國外粵語的華裔聚居區也時有演出。 

粵劇源流可溯到明嘉靖年間,在佛山、廣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瓊花會館這一行業組織。由於廣府人的先祖來自不同地域,所以粵劇的發展也受到弋陽腔、昆腔、漢劇、徽劇、秦腔等多個劇種的影響而發展起來,取各家之長,自成風格,既與傳統的戲曲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

timg.jpeg

粵劇在舞臺上運用唱、做、念、打的形式及相關藝術手段表演故事情節,它的音樂唱腔具有抒情、婉轉華美的獨特韻味,既有「熱情如火、纏綿悱惻」的表演特點,又具「慷慨高歌、淺斟低唱」的藝術魅力,與八音、木魚、粵謳、咸水歌等民間曲調以及廣東器樂樂曲的結合而成;把聲樂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舞臺表演和題材內容兼具極其鮮明的嶺南地域特色,時而上演著火爆激烈的南派武打場面,時而上演哀怨動人的生旦戲。在精美見稱的舞臺佈景、獨特瑰麗的服裝、臉譜之下,充分體現了廣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傳統。別具一格的粵劇大戲,輻射範圍遍及全球各地,在世界華人中具有極強的文化凝聚力。

粵劇繼承了中國悠久的演劇傳統,近百年來更有不少的演變。在1930年代前後,粵劇演出的語言基本成形,雖然仍保留有個別的官話詞彙,但白話──廣州粵語方言已經作為演唱、念白的主要語言。表演藝術方面,早期的粵劇保持了粗獷、質樸的特點,不少演員都掌握單腳、筋斗、滑索、踩蹺、甩髮、髯口等方面的表演技巧。後期粵劇為增強藝術表現力和觀賞性,載歌載舞也成為粵劇中常見的表演形式,再加上和其他劇種交流,要求演員「唱做念打舞」皆備。

A1593784934628.jpeg

在民間與政府多方面的保護下,粵劇得以傳承發展,使粵劇的魅力越發新活力。其中,中國政府在民族民間文化領域進行的保護政策和經費投入,一直對粵劇在內的中國戲曲藝術,給予了有效而具有建設性的支援,進一步推進和完善了粵劇的傳承與保護。 2009年10月2日,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粵劇成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廣東省文化廳、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廣州市文化局,以及粵劇表演藝術團體、粵劇社團組織、粵劇傳承人、學術研究機構,紛紛致力於對粵劇所有文化遺產的保護,並承諾保護、傳承、研究、宣傳粵劇藝術,延續這一表演藝術在歷史與現實中形成的藝術智慧。


編輯:Khai



瀏覽次數:4538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