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玖】篆刻

發佈日期:2020 年 08 月 27 日 12:56
  • 分享至:

中國篆刻是一種特有的傳統藝術,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篆刻,顧名思義,即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是一種實用藝術品。它又稱為「璽印」、「印」或「印章」等,這些稱呼都因時而異。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我們現在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準。在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 信」。


_1558794769_6516bd91_progressive.jpg


2009年9月30日,「中國篆刻」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書時,稱為「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體。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此治印之學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

現代的篆刻家在繼續開創篆刻流派藝術的發展道路,借鑒民族的優秀藝術傳統,突破秦、漢璽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規範,勇於革新,不斷探索,揭開了現代篆刻藝術新的一頁。現代有成就的篆刻家有丁仁、王禔、易熹、王大昕、喬曾劬、錢瘦鐵、趙叔孺、陳半丁、壽石工、來楚生、傅抱石等,而以齊白石影響最大。他的篆刻初學丁敬和黃易,進而又追摹趙之謙和漢鑿印。他還把《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等漢、魏碑刻書法,融化到他的篆刻中去。他以簡練的單刀法和漢代《急就章》的神韻,創造出奇恣跌宕、淋漓雄健的齊派風格。

篆刻它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於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深受中國文人及普通民眾的喜愛。篆刻藝術作品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在書畫作品等領域廣泛應用。


編輯:Khai



瀏覽次數:6232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