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色書店巡禮--(上)

發佈日期:2020 年 07 月 22 日 15:28
  • 分享至:

0-269.jpeg

如果說圖書館梳通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脈絡,

那麼書店則是透過人們的閱讀,

來體現這座城市的秉性。


歷史悠久的圖書館,經受了歲月的洗禮,見證了城市的日新月異,親歷了城市的滄海桑田。哪怕是多年之後,它依然默默的守護著這座城池,而人們也對其不離不棄。即使是在平日,走進中央圖書館的閱覽室,一眼望去,你總能看到坐滿了看書讀報的長者們,而到了下午三四點,圖書館的自習室又大半被附近放學了的學生們佔據。同樣的情況在何東圖書館也是非常的普遍。


在澳門,圖書館的功能不僅僅是一個提供閱覽書報、溫書自習的場所,它也是社區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化流動傳播的一個載體。黃均營圖書館,隸屬於民政總署之下的圖書館,深入到社區,是舉辦文康活動地點的不二之選,也是小朋友們的知識的樂園。由一輛貨車改裝成的流動圖書館,與其說它是這個繁華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的點綴,不如說它是靠著四隻輪子在進行文化傳播。正是有這樣的圖書館,融入人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人們對於周遭環境變化的洞悉與思考。


拋開賭場的標籤,澳門也是一個帶著濃濃書卷氣的城市。除了圖書館,在這約60萬人口的小島上,竟開著大大小小30多家書店。在網絡化的浪潮中,以及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後,澳門的書店卻依然開得四平八穩。不論身處鬧市區街角的老字號書店,還是藏匿於小巷深處的書店,不論門臉醒目的書店,還是“躲”在閣樓上的書店,都未曾見有倒閉的,或是改行做其它生意的。甚至那間老字號“星光書店”,近兩年還新開了一間分店,而且面積、規模都比老店大得多,也氣派得多。而面對隔海相望的香港,人多地少,高昂的地面鋪位租金的骨感現實,尤其是在香港小書店集中的銅鑼灣、旺角,這片人潮湧動的商業區。小書店店主為了降低經營成本,只好紛紛爬往樓上,也因此得到了另一個別稱——“二樓書店”。其實所謂的“二樓”只是一個代詞,越來越多的小書店搬到七樓、八樓,甚至十幾樓。即便是這樣,維持生存也是不容易的。在一個經濟至上的城市裏,這些二樓書店在頗為隱蔽的空間守護著一份文人的雅緻。然而在澳門,二樓書店的存在,更多的也許是充着那份相似的文人雅緻吧。因為在澳門,書店都有自己相對應的讀者群,特色明確,有的書店是專門針對小眾讀者,有的則是宗教需求,當然也有像泛“新華書店”的綜合型書店。每一間書店通過自己的圖書,營造屬於自己獨特的書店氛圍,即使平凡也是凝聚了點點滴滴歲月的回憶。


探尋澳門圖書館之最


在澳門,幾乎所有的圖書館都是免費對公眾開放的,每一所圖書館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古老精致如同一座博物館;有的則是中西結合,卻又不乏現代化與人性化;也有的默默的紮根並服務於社區;甚至還有一類流動的圖書館,成為一種可以行走的閱讀。本文為你細細珍數澳門圖書館之最,看澳門文化脈絡。

0-270.jpeg

最“古老”與最“豪華”

民政總署圖書館:東方最豪華的圖書館


與大隱於市的何東圖書館相比,民政總署圖書館則可以說是鬧中取靜。這座圖書館位於熱鬧的新馬路上的民政總署大樓內。以葡國瑪弗拉修道院的圖書館 (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Mafra) 為設計藍本,其裝潢和傢具陳設都透著濃厚的古典氣息。作為澳門中央圖書館的前身,也是服務時間最長和館藏價值較高的圖書館之一,早在1929年就啟用了。目前專門收藏17世紀至20世紀中葉的外文古籍,特別是葡萄牙在非洲及遠東的歷史文獻,其中不乏珍品。此外,該館還有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葡文報紙,包括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第一份報紙,也是澳門有史以來第一份報紙,即1822年創刊的葡文《蜜蜂華報》(A Abelha da China)。館內所藏古籍需要特別保存,只供館內閱覽。


《澳門新聞》(Noticias de Macau)先後在1949年及1951年轉載《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和發表評論文章,讚揚這間圖書館的設計,並稱讚該館是當時東方最豪華的圖書館之一。


走進民政總署大樓圖書館,你能感覺它事實上並不大,據負責人介紹,在這個454.9平方米的空間內,也只有8個閱覽座位。其館藏特色以外文古籍、葡萄牙在非洲及遠東的歷史文獻為主,目前收藏書籍約20000冊、現期報紙26種、已裝訂逾期報刊69種。提供辦理讀者證、報刊閱覽、查閱縮微資料、外文古籍資料及逾期外文報刊資料,寬頻上網等服務。


推薦指數:五星

地址: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新馬路 )163號 民政總署大樓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六13:00 - 19:00

電話:(853) 28 572 233


0-271.jpeg

最“園林”

何東圖書館:本澳第一座園林式圖書館


走進何東圖書館,你立馬會被這座大隱於市的圖書館所吸引,歐陸風格的圖書館大樓,前有拱廊,彷若一座典型的花園式豪華住宅。作為澳門世遺之一的何東圖書館,建於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以前,其原主人為官也夫人(Carolina Antonia da Cunha)。之後數易其主,其後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於1918年購入用作別墅,曾在此定居(1941-1945)。1955年何東爵士病逝,後人根據生前遺囑意願將故居贈予政府作為公共圖書館用途。並捐贈25,000港元購置中文圖書,建立一所收藏中文書籍的公共圖書館。


踏入圖書館,二、三層為相應位置為內廊,立面每層開有五個拱券式窗,作對稱佈局,券間牆設有薄薄的壁柱,採用愛奧尼柱式。大樓建築以黃色粉刷,壁柱、券線、檐口等飾白色線條,大窗的窗框為綠色,屋頂為紅瓦四坡頂。


一樓是閱覽室,二樓為“何東藏書樓”,高雅的陳設,楹聯、名貴的扶手椅、雲石台板及四壁的古籍、善本散發出中國古典書齋的氣味。穿過大樓,引入眼簾的是開闊的前庭和後園,前花園黃色圍牆與拱形的綠色鐵柵門形成對比,鋪設石板的道路直通大樓正門,左側有假山、噴水池,還種植了高大的樹木。後花園結合地勢做成台地形,豐富了空間層次。讓人有置身居城市之中,又能有一份獨處園林之樂。


早在1958年8月1日何東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這裡的藏書就達到了三千冊,是當時澳門最具規模的中文公共圖書館,也是港澳地區唯一的園林式圖書館。而說道館藏,僅僅中文古籍就有四千多冊,其中也不乏一眾鎮館之寶:包括近代著名藏書家劉承幹“嘉業堂”舊藏典籍十六種,包括翁方綱的《四庫全書提要稿》、張星曜編的《通鑑紀事本末補後編》稿本、何景明的《雍大記》、李祖陶輯並評點的《資治通鑑大事錄》稿本等。今天的何東圖書館,除了藏書樓,更開設了一系列現代化的設施,如多功能廳、室內和戶外閱覽區、兒童閱覽區、多媒體視聽區、休憩區、自修室、平台花園、書庫、行政區、ISBN中心等不同的功能區,提供借還圖書和視聽資料、期刊閱覽、寬頻上網、音樂和電影欣賞、參考諮詢、展覽、講座、辦理ISBN、代辦ISSN和ISRC等服務。

0-272.jpeg


集曆史、文化和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園林式圖書館,目前整體上,館藏特色以古籍;文、史、哲、藝術、建築類書籍及多媒體視聽資料為主。其中古籍約4154冊、一般書籍約115353冊、多媒體資料約5601件、各地報紙55種、雜誌531種、已裝訂逾期報紙37種。


推薦指數:五星

地址:崗頂前地3號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六10:00 - 19:00  星期日11:00 - 19:00

電話:(853) 28 377 117 28 930 077 28 930 966


0-273.jpeg

最“坎坷”

澳門中央圖書館(總館):一波三折的發展


在塔石廣場,荷蘭園大馬路上的有著三座各具特色的歐式建築,其中一座紅黃相間的便是澳門中央圖書館(總館)。它的前身為澳門國立圖書館, 始建於1895年,最早附屬於利宵中學,館址設於聖奧古斯定修道院。然而這座總館的發展可謂是一波三折,它曾於1917年至1929年間先後搬遷至聖約瑟修院、峰景酒店大樓、塔石殘疾人收容所及前市政廳大樓,然後經歷了一段較長時間,及至1983年,才遷至荷蘭園大馬路現址,遂後發展壯大至今。雖然它經過多次的搬遷和更名,其組織形態、藏書結構以至服務對象也逐漸改變,但是它擔負促進人類精神文明和培育人才的任務卻始終如一。


目前它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屬下圖書館網絡的總稱,是澳門地區最大的公共圖書館網絡,此館與分布澳門各地的6所分館所組成。其中總館館藏15萬冊圖書,整個圖書館網絡的總藏書量為50萬冊。該館同時設有國際標准書號中心,並接受在澳門出版的國際標准書號(ISBN)、國際標准期刊號(ISSN)和國際標准錄音錄像資料代碼(ISRC)的申請。隨著城市的發展,圖書館的服務也已趨多元化,除了提供基本的服務如讀者證辦理、資料影印、查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報》、圖書資料、視聽資料借閱及報刊閱覽外,還增加了微縮資料查閱、澳門資料參考諮詢、逾期報刊閱覽、寬頻上網、電子化新聞資訊、電子資源數據庫等服務。


在1,371平方米的總館裡有著閱覽座位約256個,藏書量約159,236冊(包括澳門資料館藏約35,693冊),整體上,總館館藏特色以資訊科技類圖書、英葡語書籍、澳門資料及葡萄牙在遠東的歷史文獻為主,另外,總館於2012年度向讀者提供世界各地的報紙69種,各類雜誌674種。


推薦指數:四星

地址:荷蘭園大馬路89號A-B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 10:00 - 20:00

電話:(853) 28 567 576 28 558 049



編輯:Khai


瀏覽次數:2945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