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來記 「豬扒包」背後的傳奇故事

發佈日期:2020 年 07 月 20 日 23:09
  • 分享至:

0-44.jpeg 

    如果你喜歡美食,一定要來澳門。而來到澳門,一定要去品嘗氹仔的大利來記豬扒包,大利來記豬扒包始創於六十年代,原本僅為坊間鄰裡填肚果腹的慣常小食,由於其加工秘方獨特,肉質鮮美,佐以清香鬆脆的麵包,遂食客絡繹不絕,大利來記豬扒包的名聲不脛而走,成爲馳名海內外的澳門品牌。

    在茶餐廳文化盛行的港澳,幾乎每條街道都可找到有賣豬扒包的傳統茶餐廳咖啡室,可是,無數訪澳旅客卻堅持「過大橋」到氹仔舊城區的「大利來記」排長龍等待其新鮮出爐的「澳門豬扒包」。

    40多年前由郭來好一手創立的「大利來記」,現在已由一家小本經營的家庭式咖啡室,發展成擁有3間分店,馳名港澳及內地的食店,成為聞名海外的澳門品牌。

0-45.jpeg

  「大利來記」第二代的掌舵者、行政總裁陳嘉儀放下了手頭忙碌的工作,娓娓道出了「豬扒包」背後的傳奇故事。

    60年代的澳門,炮竹業十分興旺,陳嘉儀的母親郭來好從事炮竹製作,父親則靠賣魚養家糊口,當時澳門的炮竹加工安全措施較差,炮竹店經常發生爆炸,陳氏夫婦和家裏的10個孩子經常生活在擔驚受怕之中,為安全起見,便決定結束炮竹店的生意。可是,單靠陳爸爸的魚檔生意難以養活10個小孩,母親郭來好遂決定接手經營當時的「大利」咖啡室以幫補家計。

   當時的氹仔居民十分貧困,在1968年經營之始,「大利」咖啡室幾乎門可羅雀,每天只靠零星的街坊生意,儘管郭來好苦心經營,但生意仍未如理想。至1970年嘉諾庇大橋建橋,「大利來記」成為了不少建築工人的「飯堂」,氹仔的市政官員又向「大利來記」提供麵粉,託她幫忙製作「救濟包」(即豬仔包)並在每天大清早分發給氹仔的街坊,以造福、救濟貧困的氹仔居民。不少氹仔居民一嚐「大利救濟包」後均大讚好味,更有土生葡人向郭來好提議在豬仔包內夾豬仔肉(即豬扒)來售賣則更美味,又教授以葡國香料醃製豬扒、增強肉質鮮味的秘訣,不久,隔壁的中國菜館大廚又將中國傳統用槌仔將豬扒揼鬆的方法傳授給人緣頗好的郭來好,在融匯中葡飲食文化的精粹技藝,加上郭來好的用心製作下,「大利來記」豬扒包一炮而紅。

   1974年,連接澳門的離島的第一條大橋,嘉諾庇大橋開通,不少澳門半島居民週末都會到氹仔渡假,感受離島的村鄉情懷,「大利來記」也就越來越多人光顧,正因「大利來記」的豬扒香味四溢,豬仔包外脆內軟,顧客吃過後都口碑相傳。隨著生意的不斷增加,「大利」豬扒包由最初每天限量供應180個,發展至今每天供應580個,節假日更會售出1200個。

0-46.jpeg


    「大利來記」的豬扒包重質不重量,每日下午3時半新鮮出爐,平日限量供應580個,節假日則供應1200個,售完即止,通常下午4時許便會被搶購一空,因此不少顧客為求一嚐最新鮮熱烘的澳門「大利」豬扒包,均會在門前「大排長龍」耐心等候,其魅力可見一斑。

地址:澳門氹仔買賣街1-3號


編輯:Khai



瀏覽次數:6748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