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韻週刊丨羊城山岡歲月長 融入都市綻繁華

發佈日期:2024 年 04 月 25 日 22:41
  • 分享至:


廣州不僅是河道如巷、水系成網的水城,也是一座坐落在山地丘陵之上的城市。在歲月的長河中,廣州人民憑借他們的智慧和勤勞,將一座座原本荒蕪的山岡,因地制宜建設成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美好家園。這些山岡連綿起伏,道路蜿蜒,不僅是地理上的標誌,更是文化和歷史的載體。山岡與城市相融,為這座城市增添了無窮的韻味,它們見證了廣州的滄桑巨變,記錄了廣州人奮鬥的印記。

歷史之岡·象崗

廣州解放北路,西漢南越王博物院依象崗山而建。這座博物院不僅是一座歷史的寶庫,更是廣州文化的重要象徵。與博物院緊緊相鄰的,是一個名為「象崗山社區」的地方。沿著一條長長的斜坡往上走,你會看到樓梯步道縱橫交錯,如同一條條蜿蜒的絲帶,連接著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空中平台上下交錯,讓人彷彿置身於一個5D「小山城」之中。


象崗山社區,樓梯步道隨處可見。


空中平台上下錯落彷彿置身5D「小山城」

昔日,象崗是越秀山西側的一座小山岡。它海拔不高,形狀獨特——南北長、東西窄,猶如一隻臥伏的巨象,在廣州的地貌中獨樹一幟。

南越王趙佗曾在此地「因崗作台,北面朝漢」,建造了著名的朝漢台。1983年,人們在象崗山中部修建宿舍時,意外地發現了第二代南越王趙眜的墓葬。這一髮現將象崗山的人文歷史一下子追溯到了兩千年前。

明代洪武年間,永嘉侯朱亮祖為了完成「三城合一」的構想,將象崗山攔腰截斷,使其與越秀山分離,成為一座孤立的小山包。樵夫常在此割草打柴、放聲高歌,「象山樵歌」因此成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與荔灣湖的「荔灣漁唱」相映成趣。近代以來,清軍在此建了拱極炮台,以保衛廣州的北門。

行走在象崗山社區,每一步似乎都在與歲月對話。這個僅有0.248平方公里的小社區,猶如一個歷史與現代的交匯點。南越王墓訴說著兩千年傳奇,拱極炮台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越王井、三元宮、高劍父紀念館等遺跡更是將文化脈絡綿延至今。

20世紀80年代,象崗山的山體被削低了17米,逐漸形成了如今的社區。這裡的街坊常開玩笑說,由於地形複雜,親戚上門經常「找不著北」,只能順著牆上的數字編號尋找。



值得一提的是,高劍父的春睡書院舊址建築形式被巧妙地復原到了現代建築盤福大廈的頂層,成了第14層的一部分,這種建築形式頗為罕見。

儘管時代變遷,象崗山的老房屋、老街巷仍保留著獨特的建築風格,《小偉》《我愛你!》等電影都曾在這裡取景。象崗山社區因此「出圈」,吸引了眾多影迷和遊客前來尋訪,感受這座「山城」的獨特魅力。

在這片山岡之上,生活充滿了煙火氣。一棟棟被樓梯相連的樓宇,拉近了街坊鄰里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更加緊密。梁家輝和葉童在電影中的深情演繹,讓人們對山岡上的愛情有了更深的體會。在現實中,象崗山社區也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23號樓是《我愛你!》的拍攝地之一,這裡有一對老年夫妻,妻子小腦萎縮,生活不能自理,丈夫一直對她傾心呵護。每天,他背著妻子上下樓,推著她的輪椅出門,讓她享受陽光。這份執著與深情,如同山岡一般恆久彌堅。

城東之岡·東山

從東山口地鐵站出來,廟前直街、廟前西街熙熙攘攘。咖啡店、文創園、買手店、獨立工作室、潮牌店等「網紅店」在這裡聚集,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前來探店、打卡。現在的東山口是廣州最多潮人、網紅聚集的社區,也是廣州文藝青年最喜愛的文藝商圈。


綠樹掩映下的東山洋樓


名為東山實則是小丘本是荒郊野嶺放馬地

沿廟前直街向東至煙墩路入口左轉,有一條6米寬的小巷。小巷入口處,紅牆綠瓦排列巷側,前行數步見一教堂高聳。過了教堂,巷子向東拐了個彎,延伸至達道路。一路古木蔥郁,別緻的洋樓庭院點綴左右,幽深而靜謐,與「寺貝通津」這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地名相得益彰。

其實,「寺貝通津」這個地名,本來指的是「東山寺背後通往碼頭」的小路。東山之名,據傳始於明成化年間的東山寺。據《廣州城坊志》記載,東山寺位於城東,因有此寺,這一帶便被稱為「東山」。不過,雖然名為東山,實則這裡並無山巒起伏,所謂的「山」只是諸如煙墩崗、龜崗、木棉崗等一些小山丘。



清朝早期,廣州城經歷了「兩藩」領兵南下的戰亂。靖南王耿繼茂的戰馬在西關一帶放養,平南王尚可喜將東門外的山岡作為牧馬的場所,「馬棚崗」這個地名應運而生。不過,隨著時局的穩定以及「兩藩」被康熙削藩,馬棚崗漸漸不再養馬,這裡便成了荒地。

直到清末民初,東山還只是廣州城大東門外的荒郊野嶺。當時廣州城的西部富商雲集,寸土寸金;東山一帶則在煙墩崗、龜崗、木棉崗、松崗、七星崗等幾個小山丘的環抱之中,稻田、菜地、魚塘、竹林遍布其間。由於地處偏遠,人煙稀少,當時僅有羊腸小道與市區相通。

烽火煙墩變身名校廟前直街商業萌芽

沿著廟前直街向東漫步,不久便來到了被譽為「廣州醉美大斜坡」的培正路,但見樹影婆娑,一對新人在綠瓦黃牆的映襯下拍攝婚紗照,定格一生中最美好的瞬間。

1907年,培正中學新校在此開建,培正路也得以開闢。大斜坡位於路的南段,兩旁名園林立,古樸典雅。

走上「醉美大斜坡」,就來到了煙墩路。廣州七中、培正小學、培正中學、煙墩路幼兒園等均位於此。這條街道因「煙墩崗」而得名,而「煙墩」的字面意思是「有煙升起的土墩」。培正中學內美洲華僑紀念堂所在地曾有一座烽火台,是古時用來守望珠江江面的防護要塞,後在興建培正中學的過程中被拆除。


培正路被譽為「廣州醉美大斜坡」


隨著培道、培正、培賢、慕光等學校相繼在東山建成,這裡的教育氛圍逐漸濃厚。此時,廣九火車站開始修築,新式學堂的進駐和鐵路樞紐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勾起了華僑在此建房的興趣。最初,他們只是在此修起了一些住宅,這一帶尚未形成鬧市。1909年,美國僑眷鐘樹榮與美國華僑郭乃倫、包華等合資購買了現煙墩新街所在的地塊,並在1911年劃分為6塊出售。1915年,美國華僑黃夔石在龜崗(因形如龜背,故名龜崗)購買荒地,建設龜崗一至四馬路,分段出售。隨後,周邊恤孤院路、煙墩路、培正路、新河浦、啓明路一帶建起一幢幢中西合璧的小洋樓,形成東山華僑建築群。


培正東街2號歷史建築前,年輕人在拍照打卡


俗話說「路通財通」,華僑和僑眷看到了這裡的商機,陸續在這一帶開設商鋪。1917年,廟前直街迎來了第一家商店——青園(竹棚茶居)。隨後,玉波酒樓、文苑餅家、春園茶居、華華照相館、新昌文具店等商鋪相繼開張,帶旺了東山口地區的商業氛圍。甄沾記的椰子糖更是聞名遐邇,成為東山口地區的一張美食名片。

如今,走在東山地區的街道上,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獨特的商業氛圍和僑商文化。

「模範住宅區」擴容政要名流雲集

東山的發展,與當時廣州拆舊城、建新城,大力發展市政建設的大環境形成呼應。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分別在馬棚崗、竹絲崗、松崗、龜崗等處建設「模範住宅區」,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1932年,「松崗模範住宅區」更名為梅花村,即現今梅花村所在。廣東軍政要員紛紛在梅花村營建官邸,形成了一個由20多個公館組成的新式高端洋樓住宅區。在這裡居住的除了陳濟棠和孫中山之子孫科這樣的政界要員外,還有一代名將蔣光鼐等社會名流。「有錢住西關,有權住東山」的俗語在這一時期不脛而走,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東山的範圍在不斷擴大,東皋、東川路、竹絲崗等地也逐漸被納入東山的版圖。

誰也沒想到,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里,東山地區就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荒郊野嶺蛻變成廣州城市發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片山岡上的街區,如今已不僅僅是一幅美麗的風情畫,更是一部生動的歷史長卷,每一頁都鐫刻著近現代的滄桑與榮光。


走在東山口附近的街道上,彷彿時光慢了下來。


書香之岡·從崗頂一路向北

東山往東,是石牌村北丘陵。崗頂,這個名字源於20世紀30年代後逐漸形成的市集,這個市集位於石牌村北丘陵的丘頂,故有此名。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IT產業的蓬勃發展,崗頂從一個不起眼的市集迅速崛起為全國知名的「電腦城」。許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這裡通過組裝電腦、銷售配件等方式賺取額外收入。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在上大學時便開始在太平洋電腦城裝機,賺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今,最早的「太平洋數碼廣場」已轉型為美食城,而曾經的電腦商鋪也大多換了面孔。

從高樓林立的崗頂拐入五山街道,彷彿進入了一個與山岡息息相關的世界。華山路、茶山路、嵩山路等路名以及瘦狗嶺、雞籠山、獨秀峰等地名都深深烙印著這一帶獨特的地貌特徵。

近百年前中大遷往東郊山岡上崛起廣東科教中心

關於五山這個地名的來源,有兩種廣為流傳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這裡被嵩山、茶山、黑山、象崗山、鳳凰山環繞,形成了一個形似盆地的地貌,人們形象地稱之為「五馬飲泉」。另一種說法是「五山」泛指這一帶山多林密的自然環境。

在五山路立交與廣園快速交界處,一座巍峨的牌坊巍然聳立,門額上「國立中山大學」六個大字蒼勁有力。20世紀30年代,中山大學為了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作出了遷往東郊石牌的決策。這一遷址不僅為中山大學揭開了新的篇章,也為石牌地區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中山大學的規劃與建設中,兩位傑出的建築大師——呂彥直和楊錫宗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呂彥直以其卓越的建築才華參與了學校的規劃設計工作,而楊錫宗則以其深厚的建築造詣和獨到的設計理念,主持完成了這一宏偉工程。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中山大學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所由中國人設計、中國式的高等學府,彰顯了中國建築的獨特魅力。整個校園被巧妙地設計為一個鐘形結構,寓意著時間的流轉和知識的積累。在短短四年多時間里,校園內共建成各類建築186座,其中69座至今保存完好。這座巍峨的牌坊當年正立於中大校區南門,也是學校的正門。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進行重大調整,中山大學遷至嶺南大學校園。中山大學工學院及農學院繼續留在石牌校址,並與其他院校一起,分別成立了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起初,這座牌坊是兩所學校的共有校門,牌坊上同時掛著兩校的校牌。後來,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分別建設了自己的獨立校門,這座牌坊成了純粹的歷史文化紀念物。


華工百步梯


此後的幾十年里,這裡逐漸匯集了眾多高校以及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廣東省農科院等研究機構,還有一大批中專院校,使五山地區成了廣東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如今的五山地區已然成了一個學術氣息濃厚、生活氛圍和諧的社區。

從崗頂一路走來,沿途可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學校彼此相望:在華工的西湖能看見華農的教學樓;穿過華農的老小區就到了華工的東住宅;從華農的茶山19棟下坡,就進了農科院宿舍……中小學和幼兒園也星羅棋布,為居民提供便捷的教育資源。有人在這裡從幼兒園讀到大學,雖沒有走出這片山與山之間的天地,卻在這裡收穫了滿滿的知識與回憶。

山岡起伏湖泊點綴人文與自然和諧交融

在五山,水平線似乎是一種奢侈。嵩山、茶山、黑山、象崗山環繞著華南農業大學,鳳凰山則靜靜守護著華南理工大學。「最多的石階路在華工百步梯;最陡的路在農科院小區;最長的坡在華農紫荊橋;最繞的彎在五山路隧道。」這裡岡巒起伏,道路曲曲繞繞,學生們總結出了逛五山的最佳方式——騎電動自行車。

華南農業大學「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美譽絕非虛名。由於校區之間相隔至少兩公里,趕課成了華農學子的必修課。華農的學子們幽默地將歌曲《紅日》改編成描述上學之路的歌詞:「上學之路就算顛沛流離,上學之路就算曲折離奇……」用歌聲表達他們對這段獨特經歷的感受。



每年三四月,當春天的腳步悄然而至,五山的各大高校成了熱門的賞花打卡地。紫荊花、櫻花、黃花風鈴木競相綻放,將校園裝點得如詩如畫。此時,五山不僅是一座學術之城,更是一座花香四溢、人文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美麗之城。

海珠之岡·基岩島形成多個山岡

跨過珠江,海珠區的地勢也是北高南低,地貌類型可分為低丘、台地和平原。北部從西往東為一列低丘岡巒,海拔一般約50米,最高的聖堂崗海拔54.3米;台地分二級,一級台地海拔約40米,另一級台地海拔約20米;南部和東部為河海沖積的沙洲平原,河網密布。

康樂園紀念謝靈運馬崗頂談笑有鴻儒

中大康樂園校區中心所在,是一處岡巒——「馬崗頂」。岡上大樹參天、鬱鬱蔥蔥。這裡不僅地理環境獨特,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


康樂園內陳序經教授故居


20世紀50年代,中大師生曾在馬崗頂採集到雙肩石斧和石鏃,震驚了學術界。它們被證實為廣州最早發現的先秦時期(距今四五千年)文化遺存,為這片土地的文明史樹立了一個明確的時間坐標。

馬崗頂還與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有著不解之緣。南朝宋元嘉年間(公元433年),謝靈運被宋文帝流放。雖然他在廣州的時間並不長,但無疑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後來,人們將此地命名為「康樂村」,以表達對謝靈運的敬仰與懷念。

1904年,格致書院遷至康樂村,更名為嶺南學堂,1918年正式定名為嶺南大學。這片坐落於康樂園中軸線東面的馬崗頂,綠樹成蔭,環境幽雅,不僅宜居,更是做學問的絕佳場所。313號高禮士屋,曾是著名學者、「中國MPA之父」夏書章教授的寓所。再往北走不遠的319號小洋樓,則是陳序經教授的故居。他正是在這棟小樓里完成了學術巨著《陳序經東南亞古史研究合集》。



春天來臨時,馬崗頂南坡杜鵑花競相開放,一團團、一簇簇,猶如火焰般燃燒。陳寅恪先生曾賦詩「美人濃艷擁紅妝,嶺表春回第一芳,誇問沈香亭畔客,南方亦有牡丹王」,表達對這片杜鵑花海的贊嘆。

對中大學子來說,杜鵑花已經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謝靈運舊居已不復存在,後人也無法考證他是否曾在這片茂林修竹間留下木屐聲,但康樂園的百年歷史與文化已深深烙印在這片土地上。

七星崗古海岸遺址見證滄海桑田之變

中山大學所處的馬崗頂往東約9公里之處,矗立著震撼人心的古海岸遺址——七星崗。七星崗這一地名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的《名勝志》。這裡由風崗、馬騮崗、坑崗、大崗、寶鴨崗、花崗、牛眠崗七個山崗組成。它們排列如星,故得名七星崗。6000多年前,洶湧的海水緩緩退去,在這裡留下了一片獨特的地質遺跡。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這裡曾是大海深入內陸的極限,與今日的海岸線距離,被公認為古今海岸線之間的最大間隔。


七星崗古海岸遺址


踏入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科學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嶺南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吳尚時教授的雕像。1937年,他首次在這裡發現了珍貴的海蝕地貌。

吳尚時教授的發現,不僅揭示了這片土地的地質變遷,對研究華南海面變化、陸地升降和滄桑變遷具有重要價值,對研究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和地殼穩定性也有重要意義。

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由海蝕崖、海蝕洞和海蝕平台三部分構成:海蝕崖高約2米,額狀突出,彷彿在訴說著遠古時期海浪的洶湧與澎湃。海蝕平台寬廣平坦,高出今天的海平面近兩米,平台後的海蝕甌穴深邃而神秘,讓人對大自然的力量心生敬畏。站在這裡,遙想往昔,彷彿看見巨浪滔天的大海。如今,這裡已是繁華都市,但那些遠古的風浪之聲,似乎仍在我們腳下響起。


七星崗古海岸遺址


漱珠崗楊孚講學畫家名士雅集賞梅

七星崗附近的侖頭村聖堂崗是海珠島的制高點,海拔54.3米。海珠區西部最高的漱珠崗則是7000多萬年前火山岩的遺跡,原本孤立於珠江之中,後逐漸與陸地相連。

漱珠崗的歷史同樣豐富多彩。自東漢時期起,這裡便是文人墨客嚮往之地。曾在洛陽任議郎的楊孚,告老還鄉後選擇在此結廬而居。他在這裡種下松樹,萬松崗之名正由此而來。楊孚的居所「石邊祠」也是其著書立說和講學之所,開啓了漱珠崗的文化傳承。宋代,嶺南大儒崔與之也曾在漱珠崗講學,進一步豐富了這裡的文化底蘊。

清道光年間,道士李名徹的到來,為漱珠崗增添了新的色彩。他見萬松崗東接七星崗、西連五鳳村,近臨珠江,遠眺雲山,氣勢昂軒,宛似玉碟上的一顆明珠,便將崗名改為漱珠崗,並在此修建純陽觀。李名徹不僅是一位道士,還是學貫中西的天文學家。他在漱珠崗頂建起了廣東現存最早的天文台——朝鬥台,並著有天文學著作《寰天圖說》。

漱珠崗以古松、怪石、幽梅而聞名。近代以來,這裡更成了文人雅士詩酒結社的場所。居巢、居廉等畫家常來此登高作畫,他們的弟子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也在此雅集,栽下梅樹數百株,結成「梅社」。

1950年,嶺南大學學者陳寅恪及冼玉清也來到漱珠崗賞梅。陳寅恪登臨朝鬥台,留下詩篇,成就一段佳話。漱珠崗,這個小小的山丘,不僅承載著人文的積澱,也見證了科學發展的一段歷程。

說崗

廣州緣何多帶「崗」字地名

蕭崗、赤崗、崗頂、昌崗、嘉禾望崗、潯峰崗、蘿崗……有網友統計,廣州以「崗」字命名的地鐵站約有二十個。廣州地鐵站名中「崗」字頻繁出現,並非偶然,而是與廣州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歷史文化背景密切相關。

廣州地勢北高南低,從北至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盆地、山岡台地、平原等多種地形地貌。廣州北部受瘦狗嶺斷裂帶的擠壓,形成了連綿起伏的低丘。20世紀以來,這些崗丘在城市建設中經過平整,坡度有所降低,但帶「崗」字的地名(如竹絲崗、松崗、龜崗等)仍然沿用至今,留下了對過去地形地貌的記憶。

在珠江以南的海珠區北部,石榴崗、七星崗、赤崗、馬崗、石馬崗、漱珠崗等低丘岡巒自東向西排列。這些「崗」原為海中浮出水面的小基岩島(島嶼底部有堅硬岩石支撐),隨著珠江三角洲的發育和沈積,逐漸與陸地相連。它們在廣州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些崗地成為古海岸遺址,見證廣州的海陸變遷;一些崗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訴說著廣州的古老故事和豐富文化,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船行兩岸山都動,水入諸村海旋成。回望越台煙雨外,萬峰盡處五羊城。——宋·楊萬里

松門送客返,棲鶴滿珠林。昏黑藤蘿外,鐘鳴山翠深。——明·區大相

重岡復嶺勢崔巍,一卒當關萬卒回。不是大夫多辨說,尉他爭肯築朝台。——唐·胡曾




瀏覽次數:49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