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丨嶺南人工天不如 文化璀璨耀四方

發佈日期:2024 年 04 月 10 日 16:58
  • 分享至:


清明時節,人們紛紛「行清」拜山,祭祀祖先。廣東民間有俗諺:「天下李,廣東陳。」千百年前,陳氏一族與千千萬萬中原先民一起,帶著奔赴新生活的希冀,南遷嶺南,扎根廣東,開枝散葉。陳氏宗祠亦在嶺南遍地開花,廣州的陳氏書院更是美輪美奐,有百粵冠祠的美譽,處處彰顯著嶺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帶著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精神,「廣東陳」勇闖世界,陳氏書院也隨之修到海外,向世界展示嶺南文化的精髓。

「廣東陳」的故事,就是千千萬萬嶺南人的故事。


位於番禺石樓鎮的善世堂,是廣州地區最古老的陳氏宗祠。


追根溯源

陳姓可朔源至帝舜潁川派衍粵海支分

樹高萬丈不忘根,人行萬里不忘祖。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廣東人紛紛尋根謁祖。4月3日,街坊陳強趕到老家的陳氏宗祠,這裡30多個宗親濟濟一堂。9點一到,宗親擺好燒豬、燒鵝、蘋果等貢品。長者一聲令下,大家集體向太公三鞠躬,也有宗親行跪拜大禮。「近年來提倡文明祭掃,我們不再鳴放鞭炮;但祭祖儀式完畢後,宗親要再聚一聚,重溫祖先開粵之路,共敘親情與祖訓,這從未改變。」陳強說。

陳氏源於何處?廣州陳家祠後進正廳祖堂正中神龕兩旁的一對楹聯道出了源頭。這對楹聯將中國陳姓及「廣東陳」的來源追溯至上古時代的舜。

上聯:溯媯汭淵源,逯胡公而命氏。潁川派衍,粵海支分。歷四千餘年苗裔滋蕃,總是神明一脈;

下聯:發宛邱光耀,始敬仲之辭卿。詩禮孔聞,春秋左立。合七十二縣宗盟共守,不外仁義兩言。

陳姓遠祖為舜,舜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為「五帝」之一。傳說,舜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居住在媯水邊(今山西永濟),所以有子孫便以「媯」為姓。

周朝時,周武王分封舜的後人媯滿於陳國,國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媯滿為陳國第一任君主,謚號「胡公」,後人稱為「陳胡公」。後來,有子孫以國為姓,即為陳姓由來。所以,上聯首句說陳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舜,稱陳氏之姓源於「胡公」。

對聯中的「潁川派衍,粵海支分」,說的則是「廣東陳」是東漢「潁川陳」的分支。漢代已有陳姓族人在廣東居住的記載。東漢初年經學家陳元是嶺南廣信縣人。香山(今中山)人陳臨在東漢順帝永建年間(126年-132年)曾官至蒼梧太守。不過,今廣東陳姓族人多自稱是漢代名人陳寔的後裔。《後漢書》記載,陳寔是潁川許地人(今河南省長葛市),曾出任太丘(今河南省永城市)縣令,後世因此稱他為「陳太丘」。陳寔最著名的事跡便是教化「梁上君子」的典故。陳寔被謚為文範先生,著名文學家蔡邕為他撰寫《陳太丘碑文》。到南北朝時,陳寔被封為潁川郡公。陳姓後人尊奉他為潁川陳氏的始祖,以潁川為堂號。


廣州陳家祠,被譽百粵冠祠。


南徙珠璣巷再遷珠三角陳氏數十支到嶺南開基

陳氏一族是什麼時候跨越山海,從中原來到嶺南的呢?

自趙佗率數十萬秦軍翻越南嶺,扎根南粵大地之後,南下的中原移民源源不斷。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發,廣東相對安定。在廣州出土的晉代墓磚銘曰:「永嘉世,天下荒。余廣州,皆平康。」大批先民南遷以避戰禍。號稱「江左衣冠望族」的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遷移到今福建、廣東等地。此時遷居到嶺南的就有東晉名將陳元德。陳元德因不滿劉裕篡位,棄官攜眷,南逃至番禺寧仁里(今番禺南村鎮坑頭村)定居。陳元德的牌位如今還被供奉在番禺石樓鎮陳氏宗祠內,被眾多陳姓族群視為開宗之祖。

唐代,張九齡鑿通大庾嶺,梅關古道成為移民南遷的重要通道。北宋末年,不少氏族為了躲避中原戰亂,紛紛經過大庾嶺南遷。他們先來到南雄珠璣巷,再逐步南遷至珠江三角洲。宋代,移民在珠三角一帶圍田3萬多頃,供養近20萬戶人家,是唐朝時的近5倍。這場大規模移民從北宋末年一直持續到元朝。此外,也有部分先民經水路由福建入廣東,形成潮汕民系;又有部分先民經汀州入粵,形成客家民系。

一次次南遷入粵的移民大潮中都有陳氏一族的身影。有研究表明,經南雄珠璣巷遷徙的氏族中,陳姓居第三位;僅北宋至元末明初,從珠璣巷遷徙到珠江三角洲等地的陳氏有數十支系。陳鳳台一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支。陳鳳台七子各有功名,世稱「七子流芳」。陳鳳台先祖於北宋末年由金陵(今南京)遷至南雄珠璣巷。南宋理宗年間(1225年-1264年),陳鳳台率家族從珠璣巷首先遷至清遠,接著南遷到珠三角地區,其後裔繁衍昌盛,名人輩出。陳氏後裔在明代有被稱為「一代大儒」的陳獻章,清代有高中探花的陳伯陶、廣東民間第一狀師陳夢吉等。


廣州陳家祠屋檐上的灰塑裝飾。


廣修宗祠

「廣東陳」俊才輩出陳氏宗祠遍地開花

每一支遷徙而來的家族就像一粒頑強的種子,逐漸長成參天大樹。陳姓族人和眾多南遷先民一起,在珠三角落戶,既帶來了中原文化,又結合嶺南風物,在南粵大地上締造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嶺南文化。

翻開史籍,「廣東陳」在嶺南開枝散葉、俊才輩出的故事隨處可見。

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朝廷允許百姓在家廟內擺放祭祀始祖的牌位,廣府地區掀起了修建家廟式祠堂的熱潮。陳姓族人也紛紛在珠三角各地建起眾多陳氏宗祠,以紀念先人,慎終追遠。

廣州地區現存最古老的陳氏宗祠是位於番禺區石樓鎮的善世堂(石樓陳氏宗祠)。善世堂建於明正德年間,距今約有500年。祠堂奉祀的是石樓陳氏六世祖陳道明(即前文東晉大將軍陳元德之廿七世孫)。「善世堂」是堂號,中堂匾額上的「善世堂」三字據說是戚繼光所寫。相傳戚繼光在石樓探訪好友,看到此地民風淳良,便應當地人請求,題寫了「善世堂」三字。


番禺善世堂內一隅。


在增城開基的先民也建起了宗祠。廣州地鐵13號線進入增城後的第一站是沙村站。沙村的陳氏始祖陳鐸為河南汴京(今開封)人,他隨宋室南渡,輾轉來到東江邊,喜歡上了翠擁千重的陳家林,在此隱居,開枝散葉。後來,陳姓族人又在東江岸邊的沙地上建屋居住,這就是「沙村」之名的由來。沙村建有蘧覺陳公祠,紀念陳鐸五世孫陳大震。他曾隱寓陳家林,與呂桂孫共同編纂大德《南海志》,為嶺南歷史文化貢獻良多。

今增城區新塘鎮新墩村建有「陳氏九世祖祠」。在這裡,明初陳瑞貞進宮當上女官,因刺繡技藝出眾,最終成為廣繡先師的故事為族人傳頌。永樂四年,陳瑞貞病逝宮中,皇帝派專使護送其靈柩回鄉,安葬於陳家林。

今白雲區金沙街沙貝社區建有宋名賢陳大夫宗祠。從南宋至明末清初,沙貝陳氏留下了「一門七進士,四代五鄉賢」的佳話,其中陳子壯最受人景仰。陳子壯在擔任浙江鄉試主考官時,曾以「論歷代宦官之禍」為試策命題。魏忠賢雖然內心忌恨陳子壯,但還是有意拉攏他。陳子壯不為所動,斷然拒絕。明末清初,陳子壯在廣東參加反清復明活動,兵敗被俘,被處以「鋸刑」。受刑時,陳子壯的態度十分英勇。後來,乾隆為陳子壯題寫了「忠簡」二字匾額,並題詩一首:「早敦直節,晚抗軍鋒,白刃無辭,丹心堪憫。」

廣東陳姓名人還有很多。明末清初,陳恭尹與屈大均、梁佩蘭並稱為「嶺南三大家」;陳乾臣為現代粵語講古第一人,編有《百粵掌故叢談》;陳沛霖、陳拔廷二人創辦廣州協同和機器廠,造出中國首台柴油機;陳啓沅創辦我國首個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陳宜禧籌辦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新寧鐵路;陳享創編「蔡李佛拳」;陳卓平建設廣州愛群大廈……諸多陳氏族人建設嶺南,家國情懷流芳百世。


百粵冠祠


全省陳姓宗族共建祠取名「書院」捐資者踴躍

廣東眾多陳氏祠堂中,有一個祠堂與眾不同,又鼎鼎有名,它就是清光緒年間廣東省七十多個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祠——陳氏書院(即廣州陳家祠)。陳氏書院聚集了當時廣東及海外陳氏族人雄厚財力,將廣東建築業頂尖工匠藝人的智慧定格在這座嶺南建築曠世之作上,使它成為嶺南建築藝術的明珠。

清光緒年間,陳姓已是廣東最大的姓氏,民間有了「廣東陳」的俗諺。1888年,陳昌朝、陳宗詢、陳蘭彬(清政府第一任駐美公使)、陳伯陶(暨南大學創始人之一)等48位廣東陳氏鄉紳聯名邀請全省七十多縣陳姓宗親共商建祠事宜。這些陳姓宗親之間並沒有系譜關係,開始也互不認識,只是公推陳太丘為共同先祖。

為何要建祠呢?原來,彼時廣州城內常常一房難求。為了讓來省城辦事的宗族子弟有個落腳地,各姓族人組織同姓宗親在廣州興建祠堂式建築。與普通宗族祠堂不同,這種祠堂式建築是由數縣或數十縣同一姓氏的群體合資捐建的,故稱為合族祠。

明清以來,祠堂在廣東遍地開花。不過,自清代乾隆中期開始,朝廷多次以「把持訟事,挾眾抗官」為由禁建合族祠,於是各姓合族祠紛紛改名為「書院」「試館」「書室」。在這樣的背景下,陳氏合族祠落成之時即題匾為「陳氏書院」,其主要功能就是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到省城備考、候任、交納賦稅、辦理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落腳地。

陳氏書院工程浩大,如何籌資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通過「售賣牌位」來籌款建祠。各地陳姓宗族為祖先購買牌位,在陳家祠祖堂神龕內供奉。他們的子弟來廣州辦事時,也可以入住陳家祠。

牌位的擺放位置還與捐資數目掛鈎。《議建陳氏書院章程》設立了詳細規則,陳家祠的每個董事可在正座供奉三代祖先神主牌位,但需要先繳納一百兩銀子;董事購買的正座神主牌位之外,每個正座神主牌位需要交銀四十兩,旁座神主牌位,每個需交銀二十兩,廂房的神主牌位,每個需交銀十兩。

捐資者可謂踴躍,海外各埠陳姓華僑也熱烈響應。1892年,陳家祠蓋到一半時,廣東東莞儒生陳伯陶在殿試中高中探花,喜訊從京城傳回廣東,陳姓族人建祠熱情更高,籌款倍加順利。當時共計74個縣的陳氏宗親參與捐建陳家祠,為建造廣東規模最大、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建築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建陳家祠不怕花錢名工巧匠大展身手

嶺南名匠成就了嶺南建築的經典。祠堂聘請了當時嶺南最好的建築大師黎巨川進行建築設計,並把整體工程承包給他的瑞昌店。

黎巨川後來在回憶建造過程時感慨萬千:建造陳家祠是不怕花錢的,花了「百幾萬兩銀子」。工程集中了全省的名工巧匠和營造商號,木材是從海南島乃至東南亞地區購進的坤甸木等珍貴木材;陶瓷瓦脊裝飾由佛山石灣知名的陶瓷瓦脊店號「文如璧」等提供;灰塑裝飾由番禺「灰批狀元」靳耀生等提供;磚雕裝飾工程由當時久負盛名的番禺藝人黃南山等負責;鐵鑄裝飾由佛山名匠負責;壁畫裝飾由佛山著名書畫藝人楊瑞石負責。總之,凡是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一概請來。

陳家祠每座神龕的龕罩上均刻有營建商號和地址,其中祖堂正中的第一、第四、第五龕刻有「源昌街時泰造」,第二、第三龕刻有「回瀾橋劉德昌造」,後進西廳第七、第九、第十一龕刻有「寺前街瑞昌」,後進東廳第六、第八、第十龕刻有「聯興街許三友」字樣。其中,以黃南山雕刻的數量最多,雕式也極為精巧,技藝巧奪天工。後來,廣州陳家祠修繕之時,有關部門依然要聘請能工巧匠出馬,修繕完畢還得落款留名。


陶塑


1894年,坐北朝南、對稱嚴謹、建築方正、「三路三進九堂兩廂杪」、南北共融又中西融合的陳氏書院在今荔灣區中山七路落成,又稱「陳家祠」。這座耗時7年、凝聚著能工巧匠智慧的精美建築完工,嶺南七絕——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彩繪、銅鐵鑄將這棟建築裝點得美輪美奐。廣州陳家祠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號稱「百粵冠祠」。


灰塑


廣州陳家祠之美震撼了幾乎所有遊人。1909年初,德國建築師恩斯特·柏石曼將廣州陳家祠聚賢堂的照片收錄於《中國的建築與宗教文化》第二卷《祠堂》中。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陳家祠又被收入德國《世界建築藝術》和英國《中國南方建築》兩書中,被譽為建築藝術之典型。

在歷史風雲中,廣州陳家祠曾書香氤氳。民國期間,陳家祠內除了舉辦春、秋祭祀外,還辦過幾所學校,包括廣東公學、廣東體育學校、文範中學和聚賢紀念中學等。

1959年,政府把陳氏書院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收藏、研究、展出以廣東地區為主兼及全國各地的歷代民間工藝品。

1994年,「廣東民間工藝館」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今天遊客參觀的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是21世紀以來政府先後多次撥出專款、購買優質材料和聘請老藝人進行了數次復原修復的成果。

2002年,2011年,陳家祠以「古祠留芳」,「古祠流芳」的雅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

開枝散葉

順德出現廣州陳家祠「姐妹祠」

廣州陳家祠落成時,建築的精美讓受邀參加建成典禮的嘉賓贊嘆不已。隨後,海內外的陳氏宗親模仿廣州陳家祠的樣式,建造祠堂式建築。

應同鄉陳文蔚之邀,在吉隆坡開採錫礦致富的陳泰參觀廣州陳家祠後,計劃在順德沙滘以廣州陳家祠為藍本,斥資20萬兩白銀建宗祠。這一想法得到了海內外眾多宗親捐資支持。

沙滘陳氏大宗祠始建於1895年,於1900年建成,歷時5年多,共花費白銀22萬兩,成為佛山最大、廣東省第二大的陳氏大宗祠,規模僅次於廣州陳家祠,也被稱為廣州陳家祠的「姐妹祠」。

3月27日,順德沙滘文化顧問陳向明帶領記者走進陳氏大宗祠。陳向明與陳氏大宗祠相伴了大半生,他介紹,此陳氏大宗祠並非坐北朝南,而是東西向,依河湧而建,祠堂兩側還開有窗戶,方便涼風吹進祠堂。這正是嶺南人不拘一格、敢於靈活創新的體現。


順德沙滘陳氏大宗祠(樂從鎮文化融合創新中心方曉維供圖)


沙滘陳氏大宗祠大門上下半開,人得低頭進出,先民希望後代進入祠堂時要恭敬先祖。祠堂正門懸掛「陳氏大宗祠」牌匾,為仿明代鴻儒陳獻章手書的作品。順著陳向明的指引,記者看見,該宗祠所用的都是酸枝、坤甸、柚木、花梨、東京、菠蘿格等優質木材。祠堂為三進建築,分前、中、後三座;左右兩廂為襯祠,神樓及牌匾都貼上真金箔。陳向明說,全部木雕用去金箔八斤。中座正面高懸一塊大牌匾,刻有「本仁堂」三字,系用原塊樟木雕成。

沙滘陳氏大宗祠建築宏偉,記者無法雙手合抱木柱。陳向明說,曾有陳姓族人出海專程到東南亞購買木材,3年未歸,被人誤以為捲款而走。此人3年後復歸,其誠信廣為人贊。

吉隆坡有「兄弟祠」陳氏書院

今年3月,記者在廣州陳家祠正廳祖堂見到了馬來西亞陳氏書院宗親會訪問團一行。副會長陳信學介紹,吉隆坡有一個廣州陳家祠的「兄弟祠」。他拿出照片給記者看,只見吉隆坡陳氏書院規模較小,卻與廣州陳家祠一樣,上書「陳氏書院」四個大字。

吉隆坡陳氏書院的誕生與華僑陳秀連有關,他是參加廣州陳家祠建成典禮的嘉賓。陳秀連到南洋謀生,開採錫礦致富。他想在吉隆坡建一座與廣州陳家祠同樣的建築。這一想法得到了眾多華僑響應。1897年,值吉隆坡政府拍賣土地,陳秀連以高價買地建祠。

隨後,陳姓華僑決定派人往廣州陳家祠學習,按圖實地測繪,同時請了廣州工藝師傅,採購石、木、磚雕刻和石灣陶塑瓦脊、紅磚、琉璃綠瓦及梁木、柱等建築材料和裝飾藝術構件,由廣州運去,廣州工藝師傅隨後來到吉隆坡,投入建造工程。


位於吉隆坡的陳氏書院。(陳信學供圖)


歷經當地華僑陳秀連、陳春、陳新禧、陳在田、陳枝等人的努力,1908年,吉隆坡陳氏書院落成。建築佈局、風格以及裝飾藝術都與廣州陳氏書院相近,只是規模縮小為三成。書院內有堂、院、廊、廳以及東園、西園,東廂、西廂、大堂、前庭等,佈局嚴謹、對稱,同樣具有鮮明的中國南方庭院特色。

如今,吉隆坡的陳氏書院依然是當地華人的感情和文化依託所在。每逢春節、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大家都來此舞獅、耍花燈,慶祝節日。

吉隆坡陳氏書院百年之際重新修葺,修舊如舊,煥發生機,被評為馬來西亞「國家文化遺產」。

活化傳承

祠堂注入創新活力一磚一瓦歷久彌新

陳向明與沙滘陳氏大宗祠內相伴大半生,宗祠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棟早已融入其血液。閒下來時,他最喜歡在祠堂里逛一逛,感受時間的味道。

千年風雲腳下過,作為千千萬萬嶺南人的一支,陳氏的故事也是嶺南的故事。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猶是焉。」眾多陳氏宗祠早已超越了單純歷史見證者的角色,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堅實陣地、海內外宗親情感交流的溫馨紐帶。

今年3月,馬來西亞陳氏書院宗親會訪問團到訪廣州並參觀廣州陳氏書院。在恢宏大氣的廣州陳氏書院中,馬來西亞陳氏書院宗親會榮譽會長陳瑞悊回想起自己重修吉隆坡陳氏書院的點點滴滴,別人的誤解、工匠的缺乏、資金的缺口……困難重重,但他沒有放棄。在他眼中,宗祠是兩千多年來先民自中原抵達嶺南再到海外謀生的見證物。廣州工匠又及時援助,終讓吉隆坡陳氏書院修舊如舊。這是中華兒女四海一家、中華文化代代相傳的象徵。

如今,廣東人民正以其聰明才智和不懈奮鬥的精神,精心守護著嶺南的宗祠文化,讓這些歷史瑰寶在新的時代里重新煥發出璀璨奪目的生機與活力。


廣州陳家祠,遊人在享受時光。


歷時八年的努力,2019年善世堂舉行了重光典禮,這座有著近500年歷史的古祠堂重現昔日光華。據悉,為了完成修繕,陳儉文老人祖孫三代人捐助了兩千多萬元,修繕施工團隊由省內名匠坐鎮,多年精心打磨,最大限度地「修舊如故」。由此,善世堂修繕項目成為廣東省唯一一個入選2018年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名單前十六名的項目。

新技術也被運用到廣州陳家祠的保護中。2016年至今,廣州陳家祠新建了「陳家祠古建築安全動態監測系統」,用科技手段防止地下水、下沈裂縫、白蟻蟲害等,守護這座嶺南建築瑰寶。古建築振動監測結合了北斗衛星系統,實時收集陳家祠建築結構安全數據,並交由專業機構進行分析評估,確保文物不受地震和周邊施工的破壞。廣州陳家祠在國內率先將白蟻監測系統用於文物預防性保護,目前已將白蟻侵蝕成功攔截在建築物外圍。科技力量的加持,使得廣州陳家祠在傳承和展示傳統藝術文化的同時,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與活力。

歲月洗禮之下,古祠獨具深沈的歷史韻味,而源源不斷注入的新活力與創意,則令其煥發勃勃生機,展現出歷久彌新的魅力。


建築裝飾七絕


廣州陳家祠建築裝飾有「七絕」,「七絕」指的是七種主要工藝,分別為「三雕二塑一彩一鑄」: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彩繪、銅鐵鑄。


銅鑄


廣州陳家祠修建時,各種建築材料都要使用最好的。陳家祠磚雕是廣東磚雕,以精心製作的水磨青磚為主要材料,雕刻非常精細,細如發絲,所以又被稱為「掛線磚雕」。廣東磚雕是在燒制好的磚面上進行雕刻的,對磚的質量要求很高,選用的是廣東東莞的上等青磚,製作十分講究,燒制後的磚需軟硬適中,以磚色青灰為佳。雕刻前把成型的青磚放在水中光滑石上細磨,製成平整如鏡的水磨磚,這種磚質地細膩純淨,易於精細雕刻。


木雕


陳家祠內,木雕裝飾被廣泛應用,幾乎所有露明的木構件都雕刻裝飾,雕刻技法以浮雕和鏤雕為主,按照所處位置選擇恰當的題材,將木雕裝飾藝術與建築結構和實用功能完美結合。


磚雕


陳家祠的石雕多采用上等花崗石,題材頗為廣泛,如木棉花開、太白退番書、封侯掛印、暗八仙等,每種題材都有獨特寓意。

陳家祠的陶塑脊飾是著名的佛山石灣陶塑,俗稱「石灣瓦脊」。陳家祠共有11條陶塑脊飾,由文如璧、吳奇玉、寶玉榮等佛山著名陶塑商號製作,日曬雨淋也不易褪色。



灰塑是嶺南特有的建築裝飾藝術,民間稱之為「灰批」,立體感強,色彩豐富。目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邵成村正在率領團隊維修陳家祠19間房屋的灰塑,工程需耗時約兩年。


彩繪


陳家祠大門上有一對高達4米的大型彩繪門神,其中,秦瓊為紅臉門神,尉遲恭為黑臉門神。

陳家祠的銅鐵鑄主要用在聚賢堂前的月台及連廊。銅鐵鑄通花欄板產於佛山,以低碳鋼為材料打制或澆鑄而成;銅鐵鑄嵌入石雕,自然和諧。

道纘太邱,星聚一堂昌後世;德鄰廣雅,風培百粵振斯文。——廣州陳家祠內楹聯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郭沫若贊陳家祠

衍緒溯胡公,歷周秦漢晉以迄於今,代有偉人,門閭大啓;敬宗詳戴記,統遠近親疏而系之姓,誼關一本,畛域何分。——廣州陳家祠內楹聯

發祥溯東漢之年,文範炳千秋,仰徵士風高,群賢星聚;啓宇在南天而外,秀靈鐘百粵,看石門返照,珠海迥瀾。——廣州陳家祠內楹聯

文範仰先生,依然東漢德星,有光祖廟;孫謀詒後嗣,長此南天耀日,繼照吾宗。——廣州陳家祠內楹聯




瀏覽次數:286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