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 | 古建明珠廣裕祠 忠孝傳家六百年

發佈日期:2023 年 02 月 16 日 11:16
  • 分享至:

廣州有1300多座大大小小的祠堂,其中唯有陳家祠和廣裕祠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廣裕祠全稱「陸氏廣裕祠」,位於距廣州市中心約40公里的從化區太平鎮錢崗古村,是明代陸氏後人陸廣裕等人為紀念陸賈、陸秀夫而建的家族祠堂,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它是截至目前發現的全國唯一一座有六次大修年代記錄的古祠,被譽為「非常寶貴的建築標本」,並於2003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第一名。

如今的廣裕祠不只是一座普通的廣府家族祠堂,更是一份不可磨滅的獨特歷史印記。它記載了廣府人的祖先從中原一路南遷的艱辛與輝煌,成為人們遊覽古蹟、景仰英雄的打卡地。



根脈尋蹤·古村擁古祠 相伴歲月長

錢崗村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後來,陸秀夫後人陸從興從珠璣巷輾轉南下,定居錢崗村,其後子孫綿延,逐漸形成一個以陸氏為主的古城堡式村落。

錢崗村始建於宋末

廣裕祠修成於明初

從位於沙溪大道的錢崗村委出發,沿著瀝青馬路向左步行約600米,道路右側就有「古村東門」的招牌,很醒目。沿著箭頭指向,一塊乳白色大理石碑上刻著「中國傳統村落——錢崗村」,這便是著名的錢崗古村了。

陸秀夫後人定居錢崗村,逐漸形成古堡式村落

古村雖名曰「錢崗」,村裡的人卻十有八九姓陸。據史料記載,錢崗村所在地古時叫「沙溪峒」。沙溪峒長約5公里,由東往西依次分布著紅石、顏村、文閣、錢崗等幾個村落。錢崗村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古村早期有錢、譚、張、冼、沈、劉、葉七個姓氏居住,錢氏是開基之族,又因村子坐落在一片叫「七星崗」的山丘上,故名「錢崗」。

南宋末年,丞相陸秀夫以身殉國後,鎮守南雄梅關的陸秀夫第四子陸禮成隱居珠璣巷,其後遭元兵追殺。陸秀夫第五代後人陸從興從珠璣巷一路輾轉南下,到錢崗村時,見這裡山清水秀,糧余粟足,幽靜隱蔽,便定居於此,子孫綿延,枝葉茂盛,逐漸形成一個以陸氏為主、約5萬平方米的古城堡式村落。廣裕祠前廳的木柱上「跡發錢塘庶錢崗而奕傳子侄,樣開璣巷侶璣甸以大啓文章」的對聯,說的正是陸從興舉家遷來錢崗村的事情。

古村東南西北向各建有一個門樓,門樓之間用青磚圍牆連接。村內巷陌交錯,錯綜複雜、河礫石鋪砌的古巷曲徑通幽。政南巷是村中唯一一條貫穿南北,並稱得上「筆直」的巷子,其餘古巷隨意蔓延卻又互聯互通,具有很強的防禦性。


錢崗古村(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耀燁)


錢崗古蹟有三寶:靈秀坊、江城圖和廣裕祠

錢崗古村歷經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現存建築絕大多數為明清時所建,仍老而不拙、古蹟眾多。錢崗古蹟有三寶:靈秀坊、江城圖和廣裕祠。在古村東邊、緊鄰沙溪大道的青磚牌坊便是靈秀坊,這也是遊客參觀古村的最佳出發點。據史料記載,清光緒年間,錢崗秀才陸向晨在鄉試中考取第一名舉人,返鄉後建此牌坊。牌坊高約6米,歇山屋頂,兩側一層四翼角,頂層四角挑起燕尾,正脊立寶珠,牆頭灰塑三重紅底白色蓮花托。如今,靈秀坊是錢崗古村的標誌性建築,成了錢崗青年外出求學、參軍等活動的迎送之地。

穿過靈秀坊,古色古香的古村在眼前展開,廣裕祠就坐落在古村中央,緊鄰政南巷。據記載,廣裕祠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跟北京故宮同歲。據錢崗村陸氏後人介紹,為紀念西漢名臣陸賈和南宋名臣陸秀夫,南遷廣州從化錢崗的陸氏後人陸廣裕主持集資修建了這座祠堂。又因陸廣裕出錢最多,村民同意取名為「陸氏廣裕祠」,即廣裕祠。該祠堂距今已617年。


廣裕祠內的陸秀夫石像


古祠巍然·具嶺南佈局 有北方影子

廣裕祠建築格局頗具嶺南風範。然而,它又處處有著北方祠堂的遺存,反映了陸氏後人對故土的眷戀。

四水歸堂十足嶺南風範

照壁翼牆留存北方韻味

古代村落由一個個家族逐步繁衍發展而來,這種濃縮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態古村落」記錄了中國民間家族制度的沿革和變遷。但在明朝之前,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祠;從明朝開始,朝廷才開始允許民間建祠堂。於是,家族聚集議事、娛樂慶典就有了地方。在嶺南許多村落中,最高大華麗的建築就是祠堂,廣裕祠也不例外。

廣裕祠整體建築依地勢而建,由照壁、院落、翼牆和祠堂主體組成,建築面積825平方米,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這個規模在錢崗古村「只此一家」,足見廣裕祠在村裡的地位。照壁位於祠堂正門前,是一座用青磚砌成、呈「八」字形的瓦檐磚牆,在嶺南極為罕見。翼牆位於祠堂兩側,也呈「八」字形。

祠堂主體建築三間三進,分為前廳、中堂和後堂,均為懸山頂式建築。從外觀上看,祠堂高大雄偉,脊梁上塑有寶珠、鰲魚、燕尾。祠堂翼牆與照壁相互照應,從大門的兩邊開始向外延伸,如一雙張開的翅膀,又像敞開的懷抱,與廣裕祠渾然一體。古祠正門坐落在翼牆中間,宛若一張古樸的太師椅,莊重而深沈。祠堂大門頗具威嚴,橫額上書「陸氏廣裕祠」6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門廊立柱柱座為宋代風格的水波紋花崗岩。門前石柱上刻有對聯:「門對青山試看翠柏蒼松茂發千枝總是津津一本,屏環綠水欣觀錦波銀浪分流萬派無非混混同源」,這便是陸氏一脈綿延不斷的寫照。


錢崗古村


要進廣裕祠,得先跨過一道半米高的門檻,這樣高的門檻,在嶺南地區很少見。據說,祠堂門檻的高低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因陸秀夫曾官至左丞相,祠堂門檻也比其他祠堂高出半截。

作為一座南方祠堂,廣裕祠卻處處有著北方祠堂的遺存。古祠前原有一水塘,這是嶺南祠堂的一般佈局,但現在廣裕祠門口卻見不到水塘,「八」字形照壁則是典型的北方風格。祠堂大門兩側的翼牆也是北方八字形風格。廣裕祠內兩個天井是南方的四水歸堂結構,排雨水快,而祠堂屋頂的飄檐卻是北方風格的人形飄檐;中堂拖廊的屋頂是人形的南方風格,但前廳的拖廊屋頂卻變成拱形的北方風格。

廣裕祠的管理員和解說員陸樹堅說,北方風沙大,建八字形照壁、翼牆可以遮擋風沙,而南方並不需要。但「我們的先祖都是北方人,他們遷到南方後,懷念家鄉,因此,依然按照家鄉的傳統在南方修建祠堂。」嶺南文化研究者朱光文說,中國祠堂的歷史源遠流長,而廣府祠堂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們是隨著歷史上大批中原人南遷而逐步形成的。在中國歷史上,最遲從戰國起就有北人南下,其中北宋南遷和南宋將亡時的兩次南遷規模最大,許多人越過大庾嶺輾轉到粵北珠璣巷生活,再遷至珠三角一帶墾殖。現存的廣府祠堂中,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門口楹聯,都記錄著廣府人一段由北南遷的歷史,如瀝滘衛氏宗祠、獵德李氏宗祠等。

古祠往事·詩書忠孝 代代傳承

廣裕祠大門兩邊鐫刻著「詩書開越,忠孝傳家」八字對聯,上聯說的是西漢名臣陸賈說服南越王趙佗歸漢的故事;下聯說的是南宋忠臣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的壯舉。

陸賈三寸舌勝百萬兵 秀夫殉國忠烈傳千古

公元前204年,秦將趙佗乘中原楚漢相爭之機,以廣州(時稱番禺)為都城,在嶺南建立南越國,疆土主要包括今廣東廣西等地。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時,雖想統一嶺南,但戰事初定,心有餘而力不足。公元前196年,劉邦派當時著名的政論家陸賈南下廣州,以說服趙佗歸漢。陸賈到廣州後,剛開始並不受趙佗待見,甚至被辱,但憑其縱橫天下的才智,最終說服了南越王。趙佗不僅依中原禮節贈送財物為陸賈餞行,還正式臣服漢朝,南北得以更深地融合發展。陸氏後人用「掉三寸舌能勝百萬兵戈開越說佗歸漢室」來概括陸賈的豐功偉績,這句話就刻在廣裕祠的木柱上。

陸賈「說越歸漢」1400多年後,被認為是陸賈後人的南宋名臣陸秀夫又下嶺南,留下一段忠烈壯舉。陸秀夫是江蘇鹽城人,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與同歲的文天祥同登進士榜,聲名大噪。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陸秀夫官至左丞相。此時的南宋王朝已搖搖欲墜,就在其任左丞相的第二年,元軍大舉進攻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陸秀夫等輔弼幼主南下廣東崖山,最終兵敗,南宋滅亡。作為南宋相國,陸秀夫寧死不屈,懷揣玉璽、背起年幼的宋末皇帝趙昺投海殉國,時年44歲。

國人難忘祖先,而廣府人尤盛。但在中國歷史上,民間建祠祭祖在明代才開始興起。因此,直到陸秀夫以身殉國後約130年,陸秀夫第十一代孫陸廣裕,才在錢崗村主持修建了這座陸氏宗祠。陸氏後人擁祠而居,守護著祖宗留下的精神家業。

跨過祠堂大門的門檻,便是前廳,中間採用抬梁式構架,兩端是磚牆,門枕石和柱廊雕刻古拙生動。前廳和中堂由天井相連,兩側有廂廊。穿過連廊,但見一座手執朝板、目視遠方的陸秀夫漢白玉雕塑立於第二進中堂正中,立像底座篆刻有明朝陳獻章《崖山吊陸公祠》和當代文學家田漢的《崖山懷古》的詩句,陸家幾百年家國情懷匯聚於此。

在第三進後堂,也稱祖堂,陸賈和陸秀夫的畫像懸於後壁,一左一右。中間是陸賈、陸秀夫和陸廣裕的牌位,供族人祭拜、遊人瞻仰。木柱上刻有「宋代祠文開百粵,南朝志節巨三忠」等對聯,陸氏後人把先祖的事跡鐫刻在祠堂的字裡行間。

子弟奮戰疆場不負家訓 古村愛國情懷代代綿延

陸氏後人秉承「詩書開越,忠孝傳家」的教諭,「從陸賈到陸秀夫,再到陸日新,體現了代代傳承。」 廣裕祠的管理員和解說員陸樹堅說。提起陸日新,錢崗人都能講出他的故事。抗日戰爭時期,還是中山大學學生的陸日新回鄉成立武工隊和抗日自衛隊,開展抗日活動,先後成立從南武工隊和錢崗抗日自衛隊。在陸日新的帶動下,錢崗村先後有陸燕球、陸炳新、陸榕根、陸照平、陸偉賢、陸樹秋等村民參加了東江縱隊,並為後來南下解放廣州的部隊籌集了大批糧草。「後來,陸日新就去了廣州發電廠工作,地點就在今廣州西村西場一帶。這正是兩千多年前,陸賈築泥城的地方。」陸樹堅說。

除了陸日新,陸氏後人還出了個懷抱教育救國抱負的陸煒。1920年,陸煒作為中國第二批勤工儉學留學生留學法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陸煒回家鄉從事教育工作,任從化中學首任校長,一生忠厚正直。

站在廣裕祠前,歷史的厚重感再度迎面而來,既能想象2000多年前,西漢陸賈越五嶺遊說南越王趙佗歸漢的場景;也能緬懷700多年前南宋名臣陸秀夫精忠報國的忠烈。可謂千秋棟梁在,南國風骨存。

古祠新生·一度塵封窖藏 如今光彩重現

經歷600多年的風風雨雨,廣裕祠猶如一部歷史方志,記錄了廣府人曾經的艱辛生存和智慧光芒。然而,作為家族宗祠,它畢竟難以抵擋歲月的侵蝕,曾一度破敗不堪,塵封窖藏。直到2000年春,考古專家才在茂密的荔枝林深處發現了這顆散落在民間的古祠「珍珠」。

嶺南建築歷史標尺 六次大修記錄全國唯一

當錢崗古村和廣裕祠被發現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曾經驚訝地感嘆,離廣州市區不遠的從化,竟保存有一大批完好、古樸的古建築。廣裕祠的不平凡之處,不在於美輪美奐的建築藝術本身,而是有六次確切的維修時間記錄。這些記錄或刻於脊梁上,或鐫刻石碑中,或嵌入牆壁,或立於院內。廣州博物館民俗專家崔志民說:「確鑿時間記載,為該祠堂所留下來的建築風格作出明確的斷代,這是極其珍貴的。它(廣裕祠)簡直就是嶺南建築歷史的一把標尺。」用這樣一把標尺就可以去衡量嶺南地區其他的建築。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也對廣裕祠稱贊說:「(它)是非常寶貴的建築標本。」

在陸樹堅的指引下,記者在祠堂中堂脊梁上發現秀美陽文:「時大明嘉靖三十二年歲次癸醜(1553年)仲冬吉旦重建。」這是廣裕祠最早的重修記錄。在中堂後面東廊間左側牆內嵌一塊《重建廣裕祠碑記》,上面落款為「大明崇禎歲次己卯(1639年)手夏吉旦重修」,這是第二次修繕。在後堂的脊檁下和前廳的脊檁下分別刻有陽文「時大清康熙六年歲次丁未(1667年)事夏矣於吉旦眾孫捐金重建」「時大清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1807年)季谷重建」等字樣,這是第三和第四次修繕記錄。在第三進祖堂後兩柱間又有橫枋陰刻「民國四年(1915年)吉日柱重為修後座更房之志」。這些確鑿的文字記錄成為世人瞭解廣裕祠保護過程的珍貴史料。

廣裕祠第六次大修於2001年啓動。當時錢崗村400戶人家中有300戶自覺捐款,成立廣裕祠維修保養管理基金,省、市也撥出專項經費100多萬元,由陸氏後人、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陸元鼎等擔任重修工程專家。這是廣裕祠「修舊如舊、揭瓦換梁」式的徹底大修。

重修於2002年1月正式動工。面對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每一項工作都來不得半點馬虎。專家組根據廣裕祠的殘毀程度、當時的經濟條件和其他特殊要求,修舊如舊。在修復過程中,大木結構和牆體基本保持不動,最大限度地保留每一個能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遺跡,對一些不能繼續使用的構件,原件妥善保留,替換件不完全仿照,以留下重修痕跡。比如,為了最大限度使用原來的材料,工人把屋頂拆下來的數萬塊舊瓦片,像洗菜一樣,一片片地洗刷乾淨,再上保護性的灰漿。用作敷設屋瓦的泥漿,都是沿用古法將搗爛的稻草與石灰按比例混合炮製而成。這無疑是一種「繡花活」。3個月後,廣裕祠終於面目一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座懸山頂式建築光彩襲人,既有南方的「樣子」,也有北方的「影子」。陸秀夫第31代孫陸桂昌在立於廣裕祠院內的《廣裕祠重光碑銘》中說:「省市齊保護,撥款百萬修祠堂。村民雀躍,慷慨解囊……文脈永傳,前事不忘。」

這種繡花式的修繕,不但延續了廣裕祠數百年來悉心保護的優良傳統,也讓世界看到了地方政府以及村民們對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大誠意。2003年11月29日,廣裕祠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競賽「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第一名」的獎牌和證書,這是當年9個國家共22件入圍作品中唯一的一等獎。一代又一代錢崗人對祠堂最質樸的敬仰贏得了世界贊譽。

截至目前,廣裕祠是全國唯一一座被發現有6個確切大修年代記載的祠堂。


珠江江城圖(局部) 廣州博物館供圖


木刻「江城圖」被譽廣州版「清明上河圖」

從廣裕祠出來靠右,再沿著政南巷往南走上兩三分鐘,右手邊突現一個大廣場,廣場的盡頭有一間古屋,叫西樓,是古時打更、放哨用的。被譽為廣州版「清明上河圖」的江城圖,就雕藏在古屋的封檐板上。陸樹堅說,當時發現這個寶物時,大家又驚又喜。

雕刻江城圖的檐板長860釐米、厚3.5釐米,寬只有28釐米,分上下兩部分,描繪了當時珠江北岸、廣州城南的繁榮景象。其中,上半部分是廣州城風貌,有東郊田園景象,層巒疊嶂、山水相連,古樹千姿百態、蒼翠欲滴,吸引著江邊穿著長筒皮靴的外國人。還有下棋的市民、戴鬥笠的老漁翁、樵夫、商鋪等,煙火氣息十足。從左到右,有花塔、光塔、鎮海樓、天字碼頭、琶洲塔等至今還聳立在珠江兩岸的廣州地標性建築。下半部分則是珠江美景。層層遞進的珠水波紋,把珠江春意描繪得惟妙惟肖,一艘艘商船來來往往。畫卷長不足9米,但雕刻了29艘風格各異的船、40多座房屋亭台、49個人物以及超過140棵千姿百態的榕樹。真是巧奪天工又極具生命力!江城圖真品現藏於廣州市博物館,遊客在西樓看到的為複製品。

如此珍寶出自誰手?又為何刻在遠離市區的村落?目前依然是一個謎。也許就像錢崗人所說,是先祖們想告訴後人,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來時路,並要眼光高遠,創造美好生活。


西樓(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耀燁)


時代變 「忠孝」「讀書」不變

如今的錢崗古村已沒人居住,變身為鄉村旅遊、傳承文脈的打卡地。原有居民雖然搬到了新的地方,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但依然不忘祖訓。作為廣裕祠的管理員和解說員,陸樹堅說,雖然時代變了,但先祖們留下的「忠孝」「仁孝」「詩書」的精神沒變,「自己的工作就是讓更多的人瞭解知道這些,這算是對家訓的傳承和發揚了。」他幾乎每天都會對遊客介紹古村和古祠的故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每逢清明、重陽時節等日子,陸氏族人也會在祠堂舉辦活動,紀念祖先。2020年廣東陸氏家族歡聚廣裕祠,祭拜先祖,銘記祖訓。據錢崗村人說,族中人都知道自己是陸秀夫第幾代傳人,也都以太公「背著皇帝仔跳海殉國」為榮,牢記著「忠孝傳家」的祖訓。而離廣裕祠不遠的錢崗八一小學把廣裕祠所承載的精神融入學校教育,將「忠孝立德,詩書啓智」作為自己的辦學理念,將「忠孝愛國,耕讀傳家」作為校訓。

廣裕祠也正在嶺南古驛道的畫卷上綻放新顏。2018年確認的南粵古驛道從化段重點線路全長約45公里,南端就在太平鎮錢崗古村,古驛道游也納入廣州十條鄉村游精品路線。「這裡做文旅最合適,像廣裕祠這種既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又獲得聯合國大獎的古祠堂,在全國都不多。目前正在規劃將古村修舊如舊,讓更多的人在千年古道中感受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獲得更多的精神滋養。」陸氏年輕一代、錢崗村負責人陸文鋒說。

跡發錢塘庶錢崗而奕傳子侄 樣開璣巷侶璣甸以大啓文章

點睛

廣裕祠為何能得聯合國大獎?

2003年11月29日,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顧問的理查·A·恩格爾哈特特意來到錢崗村,將「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第一名」的獎牌和證書授予了廣裕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證書上這樣評價道: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迅速變化期間,廣裕祠堂的修復是一個地方遺產保護的傑出範例,村民、政府機構和技術顧問組織精誠合作,克服了資金有限的困難,導致了廣裕祠在修復時周全的選擇和高水準的傳統工藝。通過有意識地堅持《威尼斯憲章》和《奈良文書》原則,項目組成功地展示了方法上的嚴格性和在記錄、評估、解釋該建築文化遺產價值時的敏感性。用廣泛的參與和透明的方式來動員對保護項目的支持,從而確保該歷史建築在社會未來的年月中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建築中可見的歷史變更在各個層面的仔細保護,陸氏祠堂不僅成為錢崗村歷史活的記錄,同時也可捕捉到中國從宋代直到今天綿延的歷史進程。


靈秀坊


▍六次大修 「修舊如舊」

廣裕祠修繕記

1553年

「時大明嘉靖三十二年歲次癸醜仲冬吉旦重建。」這是廣裕祠最早的重修記錄。

1639年

《重建廣裕祠碑記》上落款為「大明崇禎歲次己卯手夏吉旦重修」,這是廣裕祠第二次修繕。

1667年

「時大清康熙六年歲次丁未事夏矣於吉旦眾孫捐金重建」,這是廣裕祠第三次修繕。

1807年

「時大清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季谷重建」,這是廣裕祠第四次修繕記錄。

1915年

「民國四年吉日柱重為修後座更房之志」,這是廣裕祠第五次修繕記錄。

2002年

《廣裕祠重光碑銘》記載:「省市齊保護,撥款百萬修祠堂。村民雀躍,慷慨解囊……文脈永傳,前事不忘。」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廣裕祠第一次大修記錄。(圖/葉鋮鑫)



來源:廣州日報


瀏覽次數:739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