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箔鍛製技藝是南京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中華一絕」之稱。
南京金箔工藝始於東晉,至今已經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南朝當時的文獻中已有生產金銀箔的記載。元朝時,開始大量生產金箔,到了明清,更有進一步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南京金箔得到迅猛發展,遠銷世界各國。2006年5月20日,南京金箔鍛製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6。
南京金箔鍛製技藝獨特,技術要求很高,保持了傳統的冶煉、打製等多種技藝,從古到今,一直為手工捶製,是中國特種傳統工藝。南京金箔色澤純正,厚薄均勻,經久不變,其鍛製技藝完整地保存了中國數千年金箔生產傳統技藝。
金箔的錘藝是有講究的。打開工序須兩名工匠對坐。上手掌小錘,執掌翻紙、移位等技術要領,要求「疊得起、推得著、吃得開、餵得進」。下手掄大錘,重八斤,要求「舉錘擦耳,落錘擦胸,上下一線,錘正鼻樑開子的技術標準是要打得均勻,呈蟹殼狀」。 經錘打出來的南京金箔,具有色澤純正、厚薄均勻、薄如蟬翼、軟似綢緞的特點,南京金箔永不變色,收藏數百年依然燦爛奪目。
現代的金箔藝人將古老的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使傳統金箔鍛製技藝更加燦爛輝煌。用科學方法製作生產出錘打金箔最為關鍵的襯托紙, 品質更加穩定。
南京金箔鍛製技藝大部分已被機器流水線代替,但做撚子、出具等工序仍只能手工完成。但由於打箔是高技巧、高體力消耗的勞動,年輕人多不願從事該行業,南京金箔業後繼乏人,市場上出現的多種金箔衍生品的替代品也導致其市場日益縮小,加上打箔機器的出現對一些傳統工序造成衝擊,南京金箔鍛製技藝面臨失傳危險。
南京金箔具有廣泛的用途,傳統的貼金工藝主要用於裝點宮殿、寺廟及其陳設、器物裝飾貼金;故宮、白宮、凡爾賽宮、白金漢宮、克里姆林宮、西藏布達拉宮、河南少林寺、莫斯科中國大酒店、泰國皇宮、日本大阪牌樓、薩伊總統官邸等建築都用南京生產的金箔進行裝飾。
南京金箔在食用、化妝、建築、工藝、裝飾等眾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開發和利用。金箔生產仍有大量的工藝流程是機器無法替代的,正是這些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證了南京金箔參與國際競爭時的品質優勢和價格優勢。
編輯:K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