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是戰國時期的漆器,於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盒長20.1釐米,寬12.5釐米,高16.5釐米,形如一鴛鴦,頸下有一圓形榫頭,嵌入器身頸部的卯孔內,使頭可以自由旋轉。器身肥碩,由兩半膠合而成,內部挖空,背上有一長方形孔,承一長方形浮雕夔龍蓋。翅膀微上翹,尾部平伸,足作蜷曲狀。全身以黑漆為地,施以艷麗的鱗紋、鋸齒紋、菱格紋等。器腹右側繪擊鼓圖,以獸為鼓座,上立建鼓,一旁繪一獸拿兩個鼓槌正擊鼓,另一旁繪一高大佩劍武士,正隨著鼓聲翩翩起舞。器腹左側繪撞鐘圖,以兩鳥為立柱,立柱分上下兩層,上掛兩鐘,下懸二磬,旁有一似人似鳥的樂師,拿著撞鐘棒正在撞鐘。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右側繪的是一幅樂舞圖。從這幅樂舞圖上面,可以解讀出:一是舞者飄舉的長袖證明瞭《韓非子·五蠢》中所說的「長袖善舞」的先秦舞蹈美學思想,說明瞭先秦時期人們已經開始重視服裝和道具在舞蹈魅力製造方面的作用。二是從這幅樂舞圖中還可以看到舞蹈與音樂的密切關係。
編輯: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