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灣舊法院大樓的建築特色

發佈日期:2021 年 01 月 04 日 10:34
  • 分享至:

南灣舊法院大樓的建築特色

南灣舊法院大樓的建築特色


舊法院大樓是澳門一座已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樓宇」。過去十多年,文化部門曾考慮將其改建成「新中央圖書館」,隨着新中圖選址定於舊愛都酒店,舊法院大樓將保留原貌予司法機關使用。這座外形莊嚴的政府設施,究竟具有怎樣的建築特色?

原址先後三幢建築

現有的舊法院大樓落成於1951年,於翌年揭幕,落成初期曾是多個政府部門的辦公場所,包括當時的財政廳、民政廳、經濟廳、公鈔局及法院,因此有政府合署大廈之稱;其後,因地方不敷應用,上述機構相繼遷出,整座大樓只作法院用途。澳門回歸後,大樓正式更名為初級法院,直至2003年初級法院遷出。

在介紹舊法院大樓建築之前,先說說該地塊過去曾興建過兩座建築物。

首先是19世紀,從英國畫家錢納利及其同期畫家的畫作可見,該地塊曾有一座以葡萄牙簡樸建築風格建造,牆面開有木窗、採用西式坡屋頂的樓房,為當時總督官邸,其入口旁邊設有小花園,房屋正前方面向海處建有聖伯多祿小炮壘以作防衛。

到了大約1859年,前述的總督官邸樓房被另一座新古典建築物取代。該大樓沿街立面初時採用文藝復興風格設計,立面中央上部建有三角形山牆,一樓建有凸出的陽台,後來,大樓立面中央的三角形山牆被拆除,並在屋前加建了新古典式樣的入口涼廊與柱廊陽台。據史料記載,該建築物是政府辦公樓,至20世紀40年代由於受白蟻侵蝕嚴重,1946年澳葡政府決定將其完全拆卸重建,其後才建成今天我們見到的南灣舊法院大樓。

外觀具權力威嚴感

新的政府合署大樓(即後來的南灣舊法院大樓)經過3年的建造工程,於1951年5月21日落成。

新大樓採用略帶古典氣息的現代風格設計,樓高三層,立面採用古典三段式的設計,並以水平線為主要裝飾元素,以凸顯建築物的恢宏。立面的中央部則略向前凸出,兩側採用四根三層樓高的愛奧尼式巨大古典柱以強調其高度。頂部體量加高,回歸前飾有巨型的葡萄牙國徽,相對兩旁三列的橫向窗戶,中部的設計更彰顯縱向性,加上入口的寬大雲石階級,讓大樓更顯莊嚴。

大樓外牆採用二十世紀上半葉流行的「上海批盪」(水洗石米)飾面以模仿花崗石的質感,增加建築物的堅實感,整體設計帶給人一種權威和嚴肅的印象。正正反映了當時葡萄牙獨裁政權要宣示的形象,葡萄牙建築史稱之為「新國家風格」。


進入大堂即見古典的主樓梯

進入大堂即見古典的主樓梯


內部設計重理性功能

大樓的內部平面以對稱設計為主,中央建有貫通三個樓層的主樓梯,其兩側是矩形天井,加強日照與通風效果。整個平面類似一個橫放的「目」字,主樓梯和兩側天井將大樓分為前後兩區,並以寬闊的走廊將兩區的各個空間相連,設計非常着重理性與功能考慮,並順應澳門的氣候。

大樓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間牆採用混凝土預製磚,在幾個房間天花的混凝土樓板,仍可看到建造時用墨書寫的中文記號,證明當時是由華人負責承建工程。

大樓內部空間的裝飾採用現代幾何化的層級式裝飾線,帶有裝飾藝術風格,而地面的材料,除了地面層入口大堂採用有斜放方形裝飾的水磨石之外,走廊的地面均採用紙皮石,並有水磨石的牆基腳線。

主樓梯是室內最具古典裝飾元素的構造,在扶手欄杆可見帶橄欖葉的卷草式裝飾。

整幢建築物內部,除了主樓梯、走廊鋪地、門框帶有古典元素,整體設計偏於現代性,亦受裝飾藝術風格的影響。

關於大樓內部空間原本的用途,由於經過多次的改動,已經難以確定,唯一肯定的是原本法庭大廳的位置。根據1952年法院的開幕記錄,當時的法院設於政府合署大樓的一樓,法庭大廳就是現時用作「黑盒劇場」演出的空間。按照當年報道,法庭大廳的內部裝飾全部採用黑色木材建造,門窗均掛着紅色窗簾,大廳天花吊着四盞吊燈,亦裝有吊扇。從當時照片可見,法官台靠着黑色背板,有矩形格線裝飾,正中央頂部懸掛着葡萄牙共和國國徽,背板兩側設有門以通往後面的辦公室。法庭大廳的門都帶有古典裝飾,其上部裝有黑色木門簾盒並設有紅色門簾,大廳內的窗上部亦有黑色木窗簾盒,並掛着窗簾。天花是採用平坦天花,有簡單邊線裝飾,並設有四個圓形凹洞以掛水晶吊燈。

筆者曾在1990年代隨故友朱健大法官參觀過當時的法院大樓,回歸後亦曾再次參觀,法庭大廳的原有設計及裝潢一直維持至2008年。

回歸前,大樓一樓還設有兩個小型法庭,一樓後半部是當時法官使用的圖書室,其書櫃的設計具有1990年代流行的風格。

另外,位於二樓後半部的兩間囚室,及位於二樓後部連接前司法警察局的鐵樓梯,均見證了昔日運送疑犯和囚犯的歷史。

值得一提,回歸前放置在主樓梯的「正義之神」泰美斯(Themis)雕像,出自居澳意大利雕塑家夏剛志之手,而神像的原型取材自雕塑家的女兒,可惜該雕像在回歸後不知所終。


南灣舊法院大樓後方是昔日的司法警察局

南灣舊法院大樓後方是昔日的司法警察局


繪圖承建皆是華人

最後,究竟這座威嚴的大樓是誰設計?

筆者從檔案資料的研究得知,大樓的圖則是1949年繪製,繪製者是工務局繪圖員(desenhador)李珠(António Lei),當時工務局局長是JoséBaptista工程師,設計方案極可能是在部門主管的指導下由繪圖人員繪畫。李珠的兒子李銘根(JoséLei)1950年亦在工務局擔任繪圖員,因此在大樓建造工程中,李銘根亦可能參與了工作。至於大樓的建造工程,是由美國畢業的華人工程師周滋凡的公司承造,不幸的是,周滋凡的兒子在該工程期間因與工人發生爭執而失去生命。後來,李珠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曾在澳門開設工程公司,其子李銘根自1960年代則在香港當建築師,設計了澳門的莉娜大廈及香港文化中心等現代風格建築物。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


瀏覽次數:1296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