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國良 資深媒體人,曾任全國政協委員、新華社亞太總分社社長、香港文匯報董事長、社長
上月26日,在浙江諸暨的西施故里參觀。諸暨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越國故地、西施家鄉、越王勾踐圖謀複國之所。過去只知道諸暨是西施故里、珍珠之鄉,這次參觀才增進了對諸暨人的認識。浙江人稱諸暨人是南方的北方人,諸暨人語言和性格都很硬,人才輩出,諸暨人不僅在浙江省的幹部中為數很多,在全國出名的也不少。現今中國政壇明星、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就來自諸暨。
當然諸暨最有名的人還是中國第一美人西施。西元前494年,吳國吳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淅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受盡淩辱。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設計滅吳復國。大夫文種獻滅吳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苧蘿村,發現了西施和鄭旦一對姊妹花。西施,原名施夷光,生於諸暨苧蘿山(亦名羅山)下的苧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女。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
因此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范蠡一見鍾情,愛上西施,西施也愛上了這位范郎。然而他只能將西施及鄭旦等8位美人一起帶回會稽,教習歌舞,獻給吳王夫差。在西施由越入吳的路線上,南自諸暨,北迄蘇州,所在均有西施遺跡。
吳王夫差獨喜西施,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迴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鄭旦容貌堪與西施相提並論,兩女合稱「浣紗雙姝」。
但西施受寵之後,鄭旦經常受到夫差的冷落。鄭旦「鬱鬱不得志,經年而死,夫差哀之,葬於黃茅山。」吳王夫差被西施等美女包圍,日夜沉湎,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勾踐臥薪嚐膽,最終打敗了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最後一霸。
西施在勾踐滅吳後去向成謎,結局有三種傳說。一是西施和心愛的人范蠡駕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終;另一說是被沉溺於江中;還有一說是西施最後愛上了吳王,在吳王死後追隨他而去。但後人最願意訴說的是范蠡與西施逃逸隱居太湖的故事:范蠡悄悄地帶了西施,坐上小木船,逃到太湖北邊的五里湖邊隱姓埋名住了下來。後來范蠡還開了一個小酒店。勾踐派人到處尋找范蠡和西施,范蠡帶西施又逃到了宜興一帶,改名陶朱公。西施後來因聽說勾踐夫人殘忍地將進獻給吳國的歌女沉到江中淹死,過度感傷而亡。范蠡睹物傷情,死在太湖中的馬跡山。范蠡和西施居住過的五里湖邊,後來修建了風光美麗的「蠡園」;黿頭渚的「陶朱閣」也是為紀念范蠡、西施而修建的。
後人為紀念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苧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
現在諸暨的西施殿1990年落成,景區佔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台、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中,還從民間徵集了12000餘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築構件, 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準高超,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本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