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丨品古今老外贊商都 賞機遇之城耀千年

發佈日期:2024 年 02 月 24 日 00:46
  • 分享至:


「泰克蘭城(即廣州)久已慕名……世界城中之一也。市場優美,為世界各大城所不能及。」600多年前,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曾用這樣的文字形容他心目中的廣州。

「州」立於江海上,「廣」通於四海間。自秦漢以來,廣州始終以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姿態,塑造開放包容的城市國際形象,穿越波瀾歷史,屹立千年不衰。

兩千多年的對外開放,也讓廣州形成相對成熟的國際化觀念、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成為當代廣州建設國際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基石。

唐宋風華

外商來「住唐」多有致富夢

早在秦漢時期,廣州就有了遠洋航線和對外貿易。到了漢代,廣州的集市上可以買到犀角、玳瑁等異域珍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廣州海面還停泊不少來自古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一帶)、印度等地的商船,隨船遠道而來的有商人,還有宗教人士。早在六朝時期,廣州就成了當時中國的譯經中心之一。

雖然早早就有外國人到來,不過,因歷史悠久等因素,外國人對廣州這座城市的印象鮮有文字記載,唐代,阿拉伯商人蘇萊曼的「旅行手記」算是最早的文獻之一。在蘇萊曼筆下,廣州是「阿拉伯貨物和中國貨物的集散地」。由此可見,千年前廣州就是高度國際化的商業城市。


珠江


阿拉伯人寫旅行手記 留下外商對廣州的最早記錄

「商船從海外到了中國,就有人來把所有的商貨悉數收去,由他代為閉鎖在棧房裡。在六個月之內,他們擔負完全責任,把東西保護得很好,直到最後一條船進了港口為止。」這是唐代阿拉伯商人蘇萊曼在旅行手記中關於廣州商貿管理的描述。

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各國使節、商人紛紛來華。當時,廣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東方第一大港,以此為起點的「廣州通海夷道」全長約1.4萬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線。海船從廣州出發,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再進入紅海,可到達北非等地。一大批外國人沿著「通海夷道」,來到廣州做生意。一時間,廣州海港桅檣林立,外國人熙來攘往,奇珍異寶琳琅滿目。誠如大詩人劉禹錫所言:「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

那時,遙遠的歐洲還處在中世紀,活躍在廣州的外國人以阿拉伯商人(舊稱大食)為多。相傳,「珠江」就得名於阿拉伯商人購買「陽燧寶珠」的故事。每年春夏,阿拉伯商船滿載珍珠、犀角、香料,從西亞、非洲出發,遠航至廣州銷售。到了秋冬季,這些商船又滿載中國瓷器、絲綢等返航。當時,中國絲綢、瓷器在阿拉伯被視為珍品,貴族皆以穿上等絲綢為美,陶瓷一般擺放在王宮里或富商家中。


唐宋時期,廣州扶胥港(黃埔港)外商雲集。


當時,幾乎每個阿拉伯商人都有一個致富夢,他們把廣州稱作「新卡蘭」,有「大中國」的意思。蘇萊曼便是千萬「追夢」者之一。唐宣宗五年(851年),蘇萊曼隨商船來到廣州。他在《中國印度見聞錄》中說,當時唐人(中國人)設置了專門機構管理外貿,外國人有自己的社區。蘇萊曼所說的機構,就是唐代設於廣州的市舶使,這也是中國最早管理外貿的機構。他描述的外國人社區就是蕃坊,位於今光塔路一帶。在這裡聚居的外商主要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蕃坊里,外國人的風俗、信仰都得到尊重。蘇萊曼對這種包容深感欣慰。

居住在廣州的外國人還可以參加科舉。公元847年,曾任嶺南節度使的盧鈞推薦長期僑居廣州的大食人李彥昇參加科舉考試。次年,李彥昇以進士及第。至晚唐時,僑居在中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不乏科舉中榜之人。

當然,蘇萊曼是個商人,最關心的還是生意。他看到,當時中國各地的絲綢、陶瓷、銅器等先集中運至廣州,再由外商收購,銷往西亞、北非、歐洲等地。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廣府(廣州)是船舶的商埠,是阿拉伯貨物和中國貨物的集散地」。

宋代廣州「招商引資」有盛名 「住唐」外商互授致富秘籍

宋元時期,廣州海外貿易更為發達。宋人趙汝適的《諸蕃志》記載,宋代,與廣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元人陳大震則在《南海志》里說,當時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廣州有貿易往來。

這一時期,大批外國人在廣州定居,被稱為「住唐」。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穿著不同的服飾,出入廣州街巷,是一大風景,讓宋人陶弼不由得感慨:「外國衣裝盛,中原氣象非。」不少外商攜妻帶子來華僑居,甚至還有本地人與外商通婚。據文獻記載,當時有一位叫蒲里亞的外商,在廣州娶了妻子後,不想返回本國做生意了。皇帝宋高宗擔心「里亞不歸」,會影響廣州市舶收入,於是詔令廣州地方官員勸說蒲里亞歸國,繼續從事貿易往來。


廣東畫家莫格伯作品《海山曉霽》。海山樓是宋代地方官招待外商的場所,曾位於現北京路附近。(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供圖)


當時,廣州對外商很友好,外商來時,地方官熱情歡迎;外商去時,地方官也會奉上物資與精神獎勵。涉外管理也很人性化。比如,宋代明文規定「有虧蕃商者,皆重置其罪」,有發生市舶官員侵吞舶商利益的,外國舶商可以直接向官府申訴;外商及家屬可以自由進出廣州並長期居住,甚至可以購買房產。當時外商居住的蕃坊就在新築的西城之內。蕃坊的管理者被稱為蕃長,也是由外商中選出。蕃長要做的事很多,其中有一項很特別,就是向外宣傳廣州,邀請故土父老來廣州一起發財,這算是廣州最早的國際招商了。

眾多蕃長中,當屬辛押陀羅最有傳奇色彩。辛押陀羅是位大長老,長期在廣州做香料生意,發了大財。按照宋人蘇轍在《龍川略志》里所說,「蕃商辛押羅者,居廣州數十年矣,家資數百萬」。要知道,當時大宋一年的財政收入也才幾千萬貫(緡),可見辛押陀羅財力之雄厚。辛押陀羅任職蕃長後,第一件事就是向阿拉伯商人發出大量招商文書,介紹大宋的外貿政策和廣州的商業環境,一大批阿拉伯商人受此吸引,紛紛來到廣州「創業」。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辛押陀羅準備回國。宋神宗念其招商有功,特賜白馬一匹、鞍轡一副,後來又將其封為歸德將軍,批復文書還是北宋大才子蘇軾寫的。遺憾的是,辛押陀羅返回阿拉伯後就辭世了,把巨額家產留在廣州。當時有人提出,可按絕戶案處理,將其家產充公。出人意料的是,蘇軾的弟弟蘇轍最終裁定,萬貫家產由辛押陀羅在廣州的養子繼承。此案由此成了當時廣州乃至大宋善待外商的一段佳話。

古廣州一直是眾多外國商人的夢想之地。著名古波斯詩人薩第在《薔薇園》中寫道,一名中東商人向其描述說:「我準備把波斯的硫磺運到中國去賣,據我所知,硫磺在那裡可以售得高價。然後再把中國的陶器運到希臘……」這樣,他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繼而「退出江湖」,享受生活。

明清盛景

歐美商人東來尋訪「東方威尼斯」

明清時期,廣州通往歐洲、南美、北美以及大洋洲的航線得以開闢,形成當時最大和最重要的東西方貿易網絡。這一時期,穿梭在珠江上的外國商人,更多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地。他們眼裡的廣州,不僅是「東方威尼斯」,更是「全球商貿之都」。「Canton」(早期廣州音譯)一詞在18、19世紀風靡全球,並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對外商貿活動的繁榮,將廣州與世界緊密相連;對外交流與融合,造就廣州獨有的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社會文化環境,這也成為孕育國際化、全球化視野與氣質的文化土壤。


廣彩「一七五七」洋人遠航圖大碗


古版「廣交會」機會多多 外商定期赴約樂此不疲

陶瓷、絲綢、茶葉等中國貨自古很受歐洲人歡迎,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由中東、印度等地的商人販運過去的。15世紀後,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大批歐洲商人直接來到廣州,與本地人貿易。明萬曆至崇禎年間(1573年-1644年),廣州每年舉行定期集市,地點在珠江江心的海珠石上。參與的外商主要是葡萄牙人,僅明萬曆年間,葡萄牙人每年收購並運往印度的中國生絲達3000擔,到明崇禎年間,每年增至6000多擔。

明代的「廣交會」成為珠江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商人、傳教士紛至沓來。在他們筆下,廣州既是水上之城,又是中國陸海貨物集散地。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多默·皮列士在其所著的《東方志》中稱贊廣州是「全中國無論陸路還是海路大批商品裝卸之地」。


清代畫家筆下的琶洲塔。(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供圖)


17世紀初,葡萄牙傳教士奧伐羅·塞默多曾說:廣州是「最開放和自由的交易地點」,遼闊而富庶。當然,這位來自歐洲的記錄者非常清楚,廣州的財富源泉在於海上貿易。葡萄牙人每年兩次帶著各國貨物來到廣州交易,中國大部分商品也由此處運往各地。

今十八甫路上的懷遠驛遺址就是明代廣州接待外商的場所,被譽為當時的「國賓館」。據廣州博物館研究人員介紹,明代廣州是全國最大的港口城市,「涉外接待」任務繁重,作為「洋人」主要下榻地,懷遠驛僅房屋便有120多間,陳設更是富麗堂皇。如今,這裡還剩下一條街巷和後人修建的一堵文化牆,可以喚起人們對這段歷史的追憶。

本地商人能用英語攬客 珠江熱鬧不輸泰晤士河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廣州再次「一口通商」,珠江更為繁忙,廣州成為歐美商人心目中的「世界貿易交流大都會」。

清代廣州「一口通商」12年後,英國人威廉·希基跟隨商船來廣州遊玩,但見珠江上船隻如梭,絡繹不絕,儼然一座繁華的水上浮城。他將珠江與倫敦的泰晤士河作了比較:(廣州)河道景色,就如倫敦橋下的泰晤士河一般繁盛,「長河上大大小小的船艇綿延數里,令人嘆為觀止。」


清代外銷畫中的粵海關。


廣州的商業機會讓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也按捺不住了。1784年,美國商人莫里斯聯合紐約商界,購置一艘重達360噸的商船,特意取了一個頗有中國風的名字——「中國皇后號」,開始遠航廣州。同年8月,「中國皇后號」抵達廣州黃埔港。翌年,「中國皇后號」滿載中國茶葉等貨物返航。很快,這些貨物被搶購一空,莫里斯賺得盆滿鉢滿。當年阿拉伯人的「廣州夢」又在歐美重現,一些新建的城鎮甚至被直接命名為「Canton」,這是當時廣州一詞的英譯。其實,很長一段時間里,除了出入廣州的商人,歐美國家的普通百姓對廣州並不是特別瞭解,但「Canton」一詞指代廣州這一世界貿易之都,卻幾乎是大家都知道的。直到今日,「Canton」一詞仍是公認的廣州英譯名之一。

廣州人也積極把握與世界接軌的機會。在「中國皇后號」返航約10年後,跟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的托馬斯在十三行商館附近逛了逛。他發現,街道兩旁商店林立,很像威尼斯。「他們所賣商品的名稱都用羅馬字寫在每家店鋪的門上。更讓我驚訝的是,大部分商人都能用英語交談,他們的英語還相當不錯。」他在書中寫道。

托馬斯筆下的廣州已具有了國際性城市的明顯特徵。幾十年後的美國人威廉·亨特對這一看法非常贊同。「珠江,通稱為省河,其時河面上擠滿船隻……從內地來的貨船、客船、政府的巡船和花艇,其數目是驚人的。此外,還有舢板,以及來往河南的渡船……總而言之,這條江給人一種極好的感覺——活動毫不停息,生機勃發,愉快歡暢……」在亨特筆下,廣州同樣是一座繁盛的商業之都。


清代通草水彩十三行人物圖


西關街巷被譽「小米蘭」 「老外」用鏡頭記錄廣州風貌

在《舊中國雜記》一書中,亨特極力塑造了廣州這一生機勃勃的中西貿易交流大都會的形象,獲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19世紀40年代,法國人伊凡不遠萬里奔赴廣州,就是為了一覽這座久負盛名的東方城市,看一看這裡縱橫交錯的水道以及成百上千的大商船。讓他遺憾的是,最終他未能進入城牆內參觀,足跡僅限於城牆外的商貿區。伊凡看到的十三行商館區,「就像巴黎的林蔭大道,是廣州最熱鬧最整潔最富裕的商業中心」。

清末民初,廣州得風氣之先,是中西文化交融最為繁盛之地。日本學者菊池秀明曾以「南來之風」一詞,形容當時廣州接受外來科技新知的盛況。特別是20世紀初,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鼓勵海外華僑回國興辦實業,一大批多年在外國打拼的華人大膽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設備,在廣州陸續興辦工業、商業、交通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中國第一家火柴廠、第一家電燈公司、第一家橡膠公司等均出現在廣州。

1936年到1937年間,美國人哈里森·布朗華用攝影機記錄了當時廣州的城市面貌,給很多外國人留下「繁華都市」的印象。在他的鏡頭下,當時的珠江渡船密集,江畔海關大樓巍峨壯觀;長堤一帶高樓林立,其中高16層的愛群大酒店因建築風格獨特,曾雄踞廣州第一高樓寶座長達30年之久。

在西關槳欄路上,布朗看到,行人熙熙攘攘,兩旁商鋪熱鬧非常。他發現,這條街道只有300米,卻被稱為「小米蘭」,其商業繁榮以及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今更勝昔

國際會客廳依舊「立潮頭」

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千年商都不斷前進,外國人對廣州的品讀也不斷更新。20世紀50年代,對外國人來說,那時的中國顯得神秘而又讓人期待。當時,外國人對中國的瞭解,多借助於攝影師以及廣交會。在他們的鏡頭裡、觀感中,廣州是一個充滿激情、貿易活躍、工業發達的城市,也是中國對外貿易的橋頭堡。

透過廣交會的窗口 看到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

1957年,27歲的美國人科恩帶著一台16毫米的攝像機,輾轉9天來到中國。科恩自北向南,走訪了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武漢、廣州等八個城市。在科恩拍攝的作品中,有關廣州的內容約佔20%,鏡頭中有重點工程與知名景點,也有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所。後來,科恩拿著這些照片來到廣州,舊地重游。他看著一張張舊照片,感慨地說,那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時代。

就在科恩初次到訪廣州的第二年,一名英國商人在印尼的《生活報》上發表了一封致中國人的公開信:「我可以告訴在中國的朋友們,我非常欽佩你們,並祝你們貿易鼎盛,工業發達。」這位外國人對中國「貿易鼎盛,工業發達」的印象,就源自廣州。20世紀50年代在廣州舉辦的廣交會,重現歷史上「貨聚廣州,通達全球」的盛況。上述信件,正是這位英國商人參加1958年廣交會後的感受。

當時,世界通過廣交會一窺中國。美國《商業日報》曾報道稱,當時「廣交會是中國通往國際市場的唯一窗口」。1957年5月,法國前總理埃德加·富爾與夫人訪華,就是由香港到深圳,再坐火車到達廣州,最後才到達北京。富爾回國後,連續在巴黎《費加羅報》發表文章談論觀感,其中,描述廣州的篇幅超過三分之一。「廣州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商業極其發達。」


廣交會上,外商在尋覓商機。


約10年後,有「中國先生」之稱的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第一次訪問廣州。「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這裡歡迎我到來的年輕人,他們充滿活力,對我非常友好。那時我就預想,這群年輕人一定能把中國建設好。」40多年後,拉法蘭在參加博鰲亞洲論壇時說。

廣州再成外商機遇之城 「最佳啓航地」名不虛傳

1978年,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廣州得風氣之先,成為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創下無數個體制機制破冰的「全國第一」。那個時候,廣州就是外國人心中的「機遇之城」。1979年春交會期間,美國一家公司還特意在《廣州日報》上刊登了廣告,而在當時的中國,刊播廣告的媒體屈指可數。

1985年10月,幾個來自西門子的工作人員在花園酒店租下幾間客房,憑著僅有的幾台電話、打印機和電傳機,開始了世界企業的廣州之旅。他們沒有舉辦任何儀式,只是在一塊銅制牌匾上刻了一串英文字母,掛在辦公室門前。世界製造業巨頭西門子就這樣進入廣州,並迅速在電力、醫療、通信、自動化和交通等領域大顯身手。

1988年,世界日化巨頭寶潔公司將廣州作為其進入內地的起航點。寶潔在內地的第一個工廠位於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河路一號,當時這裡還是一片荒灘蕉林。如今,寶潔公司在中國內地已有8家工廠,22個分銷中心。回憶起當初相中廣州的原因,寶潔公司相關負責人曾這樣說,改革開放10年後的中國,經濟形勢大好,而廣州毗鄰香港、澳門,輻射亞太,市場成熟度高,並首創一系列對外服務政策,很多外企自然會將這裡當作進軍內地的最佳啓航地。

隨後,安利、龍沙、阿斯利康、沃爾瑪、山姆會員商店等眾多跨國企業、世界500強逐漸匯聚而來。如今廣州貿易通達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有4萬多家外資企業,僅在廣州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就有330多家。它們的選擇,正是對廣州這座城市的認可。


「南大門」架起「絲路金橋」 國際會客廳長盛不衰


進入21世紀,廣州積極推動與海外城市層面多邊交流合作,成為外國人心中的「中國對外貿易中極其重要的洽商場所」,「國際會客廳」之名不脛而走。

美國《商業週刊》2007年12月報道說:「即使你不想買東西,廣州也值得一去。從北京路購物步行街往珠江方向去,大約有數英里的路程,每到一個拐彎處,你都會發現自己置身於從未見過的貿易新區。軸承街後面就是印刷街,再後面是紐扣街,然後是紡織街。欣欣向榮,充滿活力。就是這種商業活力,把中國建設成了全球經濟發動機。」

2017年,蘋果CEO庫克第一次來廣州。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廣州是全球最現代化的地方之一,「我很喜歡廣州,因為這是一個有活力有朝氣的城市。」

一系列國際盛會在廣州架起一條條溝通中外的橋梁。2017年《財富》全球論壇在廣州開幕,2018年首屆全球市長論壇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2019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永久落址廣州……

廣州再次架起「絲路金橋」,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樣本。華南美國商會發佈的《2021年廣州經濟情況特別報告》稱,廣州連續四年蟬聯「中國最受歡迎的投資城市」稱號。

2023年12月,聯合國系統駐華協調員常啓德在廣州參加全球市長大會時表示,廣州連接中國和世界,創新、活力和包容讓人印象深刻。

廣州是世界城市發展史上僅有的超過兩千年從未衰落、今天依然繁榮的現代商業城市。她因開放而長盛不衰,因包容而生機勃勃,傳統與現代共生,本土與國際共存,豐富多元的文化力量,都在這座城市平衡共生,形成合力,助推廣州成為今日世界的一線城市。恰如時代公司首席內容官兼《財富》雜誌主編穆瑞瀾所言:「廣州的開放史就是最大的財富,它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對接的最強紐帶。」


多彩的集裝箱、頻繁移動的龍門架、海上的貨輪共同描繪出繁忙的南沙港。


在廣州的街道上,市民們來來往往,人數眾多。這裡有富裕的原料,很多手工藝人都為出口貿易而工作。出口的產品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彩色絲線盤曲的繡在鞋面上的繡花鞋……都是絕妙的藝術品。

克羅茲明代葡萄牙傳教士

(廣州)是一個比威尼斯大三倍的城市,整個意大利都沒有這個城的船隻多。

鄂多立克意大利旅行家

本屆交易會的產品,包括土產和製成品,種類都比上屆多,質地也大有改進。每一個人看到這樣了不起的進展,怎能不驚奇與羨慕?

——20世紀50年代末一名英國商人

廣州永遠都是一個貿易中心……這才是中國真正做生意的地方。廣州是世界上最好最實際的商業學校,這裡教會我所需要的一切。經歷過挫折與成功,我覺得自己正和這座城市一起成長。




瀏覽次數:445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