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丨百年「製造」敢為人先 今朝「智造」踏浪潮頭

發佈日期:2022 年 11 月 24 日 10:14
  • 分享至:

荔灣白鵝潭一帶,協同和機器廠(廣州柴油機廠前身)等都留下過足跡。

珠江愷撒堡三角鋼琴生產線

廣船國際荔灣廠區最後一艘新船出塢。(資料圖片)

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車間

20世紀50年代的工業大道 受訪者供圖

20世紀80年代二棉廠細紗車間 受訪者供圖

廣東省第一爐鋼水產出。廣州工控供圖

19世紀50年代的長洲島,近處為柯拜船塢。(翻拍) 中船黃埔文衝船舶供圖

位於荔灣西村的OE原創元素創意園,前身是廣州啤酒廠。

廣州造紙廠現已搬到南沙廠區。

萬寶壓縮機公司,工人在車間內工作。

廣州港南沙集裝箱碼頭。


潮起宜踏浪,風正好揚帆。廣州是中國製造重鎮,也是中國近現代工業一個重要發源地,在中國工業史上寫下了輝煌一頁。

經歷漫長的手工業萌芽,19世紀40年代,廣州近代工業才在珠江沿岸拉開帷幕,至今不到200年。然而,從最早的蒸汽船塢到如今的高端智能製造,廣州人「敢為天下先」,譜寫了一連串的工業傳奇,創造了眾多的全國和全球第一,讓廣州人至今都引以為傲,深受鼓舞。

百年工業波瀾壯闊,廣州工業發展的每個階段猶如一幅幅歷史畫卷,承前啓後又一脈相承。如今,廣州製造業正雄心勃勃邁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萌芽·晚清時期

柯拜船塢:開啓近代工業

黃埔船局:可造鐵甲戰船

2018年,中國科協發佈了中國第一批工業遺產保護名錄,位於廣州黃埔的柯拜船塢排在第一位。同一批上榜的還有大名鼎鼎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京張鐵路等。

知道柯拜船塢的人並不多,它憑什麼登上第一批的第一名?究其緣由,廣州一直是中外商貿文化交流的橋頭堡,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外商率先在珠江口建起了柯拜船塢。它是外商在中國經營的首家機器工廠,由此也成為廣州近代工業的起點。

柯拜船塢成廣州近代工業起點

柯拜船塢位於今廣州長洲島黃埔文衝造船廠內。舊照片上的柯拜船塢並不大,如今只剩遺址,四周綠樹環繞,塢內錦鯉戲水。站在這裡,要發揮想象力,才能想出150多年前廣州近代工業從這裡啓航的場景。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廣州進入「一口通商」時代,來華商船雲集黃埔江面,為帆船提供修理服務的木船塢或泥船塢陸續在這一帶興起,稱為「船欄」。這些「船欄」設施簡陋,但生意很紅火,其中一些在東南亞一帶還是佼佼者。不過,近代以後,進出黃埔港的外商輪船越來越多,本地船欄已無法滿足維修需求,外商只能派船員到黃埔來當監修。

1845年,一個名叫約翰·柯拜的蘇格蘭人隨大英輪船公司「瑪麗·伍德夫人」號抵達黃埔。到黃埔後,柯拜租了幾個「船欄」,雇了一批當地人,向他們傳授了一些先進的船舶維修技術。他雇用的這批本地工人就成了中國最早的產業工人。

柯拜目睹廣州商貿繁榮,發現修船業利潤豐厚,便又租了一些「船欄」,做起了修船的生意。1851年,他在黃埔長洲坪崗建了一座長約160米,寬約24米的花崗石船塢,塢口設有浮閥門,用蒸汽動力水泵抽水,命名為「柯拜船塢」。船塢建成後,外國船東頗為「幫襯」,生意蒸蒸日上。

據《廣州市志》記載:「這是外國資本在廣州經營的第一家近代船舶修造廠,也是中國近代工業最早出現的工廠,其規模在當時是全國最大的。」

之後,外商紛紛效仿柯拜,在黃埔一帶先後建起了12座船塢,其中就有柯拜的兒子小柯拜創辦的錄順船塢。中山大學博物館(校史館)譚玉華博士表示,柯拜船塢、錄順船塢等雇傭的工人主要是當地人,先進的技術也隨之傳入中國,客觀上推開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大門。

洋務派在廣州開辦軍工廠

柯拜船塢為廣州近代工業開了個頭。20多年後,清廷內部的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圖「自強」「求富」。這一時期,廣州工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1869年,兩廣總督瑞麟在廣州文明門外聚賢坊籌建廣州最早的廣東機器局,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製造槍炮火藥,並修理輪船。這是廣東第一家官辦的近代軍工廠。光緒二年(1876年),兩廣總督劉坤一用8萬兩白銀,從外商手中購買了柯拜、錄順等黃埔船塢,作為機器局的造船廠。1884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又將造船業務從機器局剝離,利用柯拜船塢和錄順船塢等廠房設備,創辦了赫赫有名的黃埔船局。至19世紀末,黃埔船局已能製造可以駛向大洋的戰船,並成為清末中國四大船局之一,展示了100多年前「廣州製造」的實力。

初蕊·20世紀初

兩大工業區分布西村與「河南」

國貨始崛起「洋貨」不得不降價

洋務運動推動民族工業走向第一個小高潮,只可惜在落後的舊制度下,無法實現其「自強」「求富」的願望。

辛亥革命終結了封建制度,恰在此時,歐美多數國家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無暇東顧。在此背景下,廣州掀起一波實業救國的熱潮,在西村和「河南」建起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區,初步建成廣州近代工業。到1936年,廣州工業總產值達到3.43億元(注:以1952年不變價計算),在廣州工業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部分工廠存在至今。

西村原本是由增埗河、澳口湧、駟馬湧環抱而形成的一個沙洲,後與陸地連成一片,因地處古城之西,統稱為西村,範圍大致包括今西場、西溪、增步、大崗元等地,是舊時廣州與中原之間往來的水陸要塞。

西村士敏土廠崛起造出國產優質水泥

20世紀初,西關一帶已是繁華商業區和住宅區。西村離西關不遠,又緊靠北江支流,交通便利,還處在廣州城主導風向的下風口,有利於當時發展基礎工業。於是,士敏土廠(即水泥廠)、硫酸廠、電力廠、飲料廠……紛紛扎根於此。

其中,西村士敏土廠(後更名為廣州水泥廠)於1928年開建,1931年投產,是這裡建成最早、規模最大的工廠。如今,我們在西村已找不到多少與其相關的痕跡。但在90多年前,它卻是中國南方最具規模的工廠,聲名遠揚。

不過,說起廣州國產水泥的源頭,還得說一說西村士敏土廠的前輩——廣東士敏土廠。早在1906年,廣州就在今大元帥府紀念館一帶建起了廣東士敏土廠,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官辦水泥廠。到了20世紀初,廣州進行大規模城市建設,修馬路蓋騎樓,又恰逢粵漢鐵路修建,水泥成為第一緊俏品。當時的廣東政府這才斥資毫銀399多萬元,從丹麥史密芝公司進口設備和技術,在西村新建士敏土廠。1931年試產時,日產量約200噸。

西村士敏土廠的崛起,打破了洋水泥的壟斷。要知道,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廣州水泥市場幾乎是洋貨的「一統天下」,「土產」水泥幾無生存空間。據一些資料記載,當年為了迅速打開市場,主政廣東的陳濟棠邀請各界人士見證,對西村水泥與進口的英國水泥進行現場測試,結果西村水泥質量比英國水泥還要好。本地水泥市場就此打開,不但完全供應粵漢鐵路工程所需,還供應了兩廣城市建設用料。洋水泥由此不得不降價來奪回市場。

「河南」定位輕工業造紙紡織工廠開

當年,水泥廠的生意相當不錯,也為當時的廣東財政做了不小的貢獻。1932年,陳濟棠從西村士敏土廠的盈利中提取資金,在今海珠南石頭一帶籌建廣東省營制紙廠(即後來的廣州造紙廠,今廣紙集團的前身),以打破洋紙一統天下的局面,由此也拉開了建設「河南」工業區的大幕。

按照當時的規劃,「河南」的定位是輕工業區。紙廠開建後,政府又決定設立省營紡織廠,選址就在今大元帥府紀念館周邊一帶,「紡織路」之地名就由此而來。紡織廠建成不久,就紡出了80支棉紗,打破了外國人之前稱「中國只能紡出32支紗」的說辭。廣州解放前夕,該廠改名為「廣州紡二廠」。20世紀60年代,又更名為廣州第一棉紡織廠;20年後,「一棉廠」生產的新潮「牛頭」牌牛仔系列風行大江南北。

西村和「河南」兩大工業區的出現,標誌著在政府規劃下,廣州近代機器化工業生產開始聚集、規模化,促進了廣州近代工業發展。據《廣州市志》記載,至1937年,廣州近代工業企業有3218家(不包括手工業)。遺憾的是,全面抗戰爆發後,廣州工業製造遭受嚴重破壞,工廠減少至987家。1949年,廣州的工業總產值比1936年下降25%,近一半的工廠歇業停工。

奮鬥·新中國成立後

廣鋼廣船創紀錄工業大道留傳奇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廣州百業待興,工業增加值僅0.96億元。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背景下,廣州勇當時代拓荒牛。到1978年,廣州工業總產值達到75.39億元,以輕工業為主體,重工業比重快速提升。

有人說,要想知道廣州工業當時有多厲害,就去工業大道走一走,雖然往日密密麻麻的廠房和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已經不見,但一個個舊址依然記錄著昔日的輝煌。

廣州創造的鋼鐵傳奇

「廣州好,鋼廠爍紅霞。煙突嵯峨穿翠幕,鐵流騰沸出丹葩。不見日西斜。」60多年前,時任廣州市市長朱光如是描述當時廣州鋼鐵廠鋼花飛濺、鐵水奔流的火熱景象。

廣州人靠著一股子幹勁,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1950年,廣東省第一爐鋼水產出。1957年在白鶴洞建起了廣東省第一家鋼鐵聯合廠,這就是後來的廣州鋼鐵廠(下稱「廣鋼」)。廣鋼建成之初,條件艱苦,連辦公室都是用竹子、蘆席簡易搭建的,但大家響應號召,幹勁十足。1958年7月1日,廣鋼第一座高爐(高54.3米)點火出鐵,標誌著廣東現代煉鋼業的開始。

當時,今海珠區工業大道、天河區員村和荔灣區白鶴洞一帶都開闢了工業區,廣鋼就位於白鶴洞工業區。另外兩大工業區也為「廣州製造」立下汗馬功勞,其中,工業大道更是重工業聚集地。

廣船造出華南首艘萬噸級遠洋貨輪

地鐵沙園站C出口有一面「工業大道傳奇」的記憶牆,講述著工業大道的傳奇故事,讓市民感受厚重的工業文化,並探尋廣州生動清晰的工業印記。

工業大道是一條位於海珠區西部的主幹道,北起人民橋南段鳳安橋,南至石溪湧接南洲路,東南向與珠江平行,全長約8公里。20世紀50年代,為快速恢復國民經濟,造船廠、造紙廠、重型機械廠等60多個影響國民經濟命脈的企業從這裡崛起,成為廣州工業製造史上的里程碑。

記述「工業大道傳奇」的記憶牆上,最耀眼的是廣州造船廠那艘斬波劈浪的巨輪。廣州造船廠是今廣船國際的前身,而廣船國際如今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最現代化的綜合艦船造修企業。1914年,粵商譚禮庭建起了廣南船塢;1954年,廣州造船廠在廣南船塢的基礎上開建,建成後成為華南地區建造軍艦和萬噸級貨輪的大型船廠,造出了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的水面戰艦。20世紀70年代,廣州造船廠又造出了華南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遼陽號」。據當時廣州造船廠技術組留下的資料,這艘貨輪全長161.25米,載貨量1.3萬噸,續航力達到1.3萬里。

要說當時的廣州造船業,除廣州造船廠外,位於珠江前航道的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在柯拜船塢以及後來的黃埔船局基礎上發展起來)也很厲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埔文衝船舶迅速奠定軍工企業的雄厚基礎,成為我國最大、最強的公務船建造和保障基地。

廣州工業依水而興,鋼鐵和造船隻是一個縮影。在那個年代,有不少廣州製造的產品曾是華南第一、全國第一、甚至亞洲第一、世界領先。比如,廣州通用機器廠試製成功全國第一台離心機,又成功研制了當時亞洲最大的日榨2000噸甘蔗糖廠全套設備,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全套制糖設備的歷史;廣州電池廠生產的555牌電池是國內最早出口的電池產品;廣州第一橡膠廠製造的自行車胎出口量居全國同行首位;廣州鋅片廠造出了中國第一張電池鋅片……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到改革開放前夕,廣州的造船、鋼鐵、冶煉、機械、化工和輕紡等已局面全開,為廣州工業向更高水平挺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盛放·改革開放後

手工敲出國內首台家用冰箱「廣州造」悅耳旋律流淌全球

改革開放後,廣州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闖出一條新路,以「珠江水、廣東糧」為代表的廣貨迅速崛起,譽滿全國。家電、鋼琴等產品的品牌在全國都是響當當。工業總產值20多年增長了40多倍。

萬寶冰箱成為全國輕工典範

20世紀70年代,人們嚮往的手錶、自行車和縫紉機被稱為「三大件」,到20世紀80年代,冰箱、電視機和洗衣機成了人們的新嚮往,被稱為新「三大件」。這種新舊之變,得益於工業技術進步,得益於第一代家電人的奮鬥,廣州萬寶電冰箱的創造者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萬寶人依然記得改革開放初期,那個工業技術基礎薄弱但朝氣勃發、匠心凝聚的年代。

1979年,廣州萬寶的幾位年輕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帶著「實業報國」的抱負,用雙手敲打出了幾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台能夠運轉的「家用」電冰箱。從而催生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民族品牌「萬寶」。在此之前,中國的家用冰箱基本都是從國外採購的。因此,萬寶冰箱一問世就獲得追捧。到1984年,萬寶電冰箱在全國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40%,躍居為中國最大家電製造商。兩年後,萬寶產品開始出口,並連續13年雄踞中國冰箱出口量第一,成為全國輕工的典範。如今,萬寶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冰箱出口基地之一。

當時響當當的廣州品牌不是只有萬寶,留存在人們記憶里的還有五羊摩托車、白雲山夏桑菊與板藍根等。當然,還有今天產銷稱雄世界的珠江鋼琴。

珠江鋼琴銷量稱雄世界

1956年珠江鋼琴(當時叫廣州鋼琴廠)在廣州維新路(今起義路)成立。成立十年後,珠江鋼琴成為輕工系統四個定點大型鋼琴生產基地之一。

到了20世紀80年代,「珠江」牌鋼琴已家喻戶曉。珠江鋼琴開始嘗試「出海」,並率先獲得了自營出口權。然而,首次「出海」就遭遇了尷尬。當時,珠江鋼琴在國外參展時,由於在產品設計、加工工藝、精度等方面與世界同行還有巨大差距,9平方米的展台幾乎無人問津。

從那時起,珠江鋼琴立誓要做全世界最好的鋼琴。於是,重金引外腦、研發核心技術……素有「鋼琴質量控制專家」之稱的查理斯·科雷成為被引進的第一位技術顧問。珠江鋼琴的市場不斷擴大。1987年,珠江鋼琴產量突破1萬台大關,躍居全國第一。

此外,珠江鋼琴又成立了行業內唯一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培育了核心技術人才團隊,助力珠江鋼琴產銷量連續20餘年稱雄世界。世界著名鋼琴大師拉扎爾·貝爾曼在一次音樂會結束後,欣然在選用的珠江鋼琴上題詞:「鋼琴的驕傲」。

如今,珠江鋼琴實現了從「製造」到「智造」的飛躍,全球每賣出4台鋼琴,就有1台是珠江鋼琴。在世界各地都能聽到「廣州造」彈出的悅耳旋律。

那個時期,新興的電子、信息技術工業漸漸興起。1981年華南計算機公司成立,3年後又出現了廣州市計算機公司、廣州無線電廠和廣州有線電廠。1984年,國務院批准在黃埔區東緣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後,帶動廣州工業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轉變,形成一個以輕工業為主體,重工業有一定基礎,技術先進的新型現代工業體系。據廣州市統計局數據,到2000年,廣州工業總產值達到3100.02億元,20多年增長40多倍,為後來「廣州製造」邁向自主創新、高端化提供沃土。

輝煌·進入21世紀

製造業立市數字賦能

廣州有底蘊更有底氣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加速,廣州調整產業佈局,組建大型集團,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汽車、造船、通信等重點行業快速發展。2004年重工業總產值歷史上首次超過輕工業,佔比達54.95%。並逐步形成以汽車、電子、石化等為支柱產業體系。截至2021年,廣州工業總產值達到2.41萬億元,是2000年的近八倍,重工業佔比高達73.51%。

如今廣州又在數字經濟、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高端裝備等領域發力,繼續挺起「廣州製造」的脊梁。2021年廣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但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幅達25.7%。據《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35年,廣州將全面建成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和先進製造業強市。

全國每8輛汽車,就有一輛「廣州造」

2022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產量為1211.7萬輛,而廣州汽車產量達151.1萬輛。也就是說,中國幾乎每8輛汽車,就有一輛在廣州生產。

廣州人的汽車夢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就已經萌芽。1954年,在沒有任何設備的情況下,廣州人依靠手工造出了第一輛「華南牌」鐵木結構公共汽車。20世紀70年代初,廣州又造出了省內第一輛小轎車——廣州牌轎車。當時全國能造轎車的只有北京、上海、廣州等少數城市。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廣州當然也不會落後,1985年與法國標緻合作,成立廣州標緻,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第三個合資項目。廣州標緻出品的505系列車型一經問世就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廣州汽車產銷也躋身中國三大小轎車生產基地。

廣州汽車工業的轉折發生在1997年。這一年,廣州整合了羊城汽車等企業,成立廣汽集團,隨即與本田、豐田、日產等國際巨頭合作。2006年,廣州汽車業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同石化、電子一起,成為工業經濟三大支柱。

廣州汽車業蓬勃發展的勢頭吸引了不少高端人才奉獻廣州,奔馳德國設計本部終身設計師張帆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張帆加入廣汽。張帆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要從設計上幫助廣州汽車工業和中國自主品牌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個目標很具挑戰性,也很有代表性。

如今,廣州汽車產量已連續三年位居全國之首,形成了由11家整車企業、1200多家零部件和貿易企業構成的產業體系,聚集了廣汽埃安、小鵬汽車、文遠知行等一大批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數量之多堪稱全國之最。

出現一批「高、精、尖」的新一代廣貨

廣州工業的「全國之最」遠不止汽車製造。最近十年,依靠自主創新,數字驅動,廣州著眼實體經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工業總體規模、綜合實力、質量效益等指標領跑全國。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製造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2017年提出「實施製造強市戰略」。2022年,「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首次出現在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

製造業研發投入最多,但技術創新也最活躍,輻射帶動力也最強。因而也成為眾多城市推動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的發力點和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曾表示,廣州「製造業立市」是很有底氣的。廣州最早從全球學習製造經驗,也是合資合作企業最集中的地區之一,還是最大的出口貿易生產基地之一,無論是人才、設備、技術還是市場意識都非常好。此外,嶺南文化重務實,工匠自古精益求精,讓生產質量得到保障。廣州還擁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技工人才優勢。截至2021年底,廣州技工院校27所,128個專業,實現現代產業領域全覆蓋;在校生達到11.1萬人。他們在廣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功不可沒。

今天,廣州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作為全國首批通過產業集群的形式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城市,廣州以「數」先行,邁向高端化,一批「高、精、尖」的新一代廣貨,一批新型行業龍頭和品牌躍然而出。如廣州數控普及型數控機床控制系統產量全國第一,整體實力闖入世界前三強;廣電運通生產的金融智能終端市場佔有率連續十多年位居中國第一……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說,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從手工業到近代工業,再到現代工業,廣州有著完整的產業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明顯的時代特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走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之路,培養更多的‘專精特新’。」李志堅說。

工者,農商之樞紐也。內興農利,外增商業,皆非工不為功。——張之洞

機器巧,則百藝興,製作盛。——孫中山

廣州好,鋼廠爍紅霞。煙突嵯峨穿翠幕,鐵流騰沸出丹葩。不見日西斜。——朱光


來源:廣州日報


瀏覽次數:833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