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丨輕盈飄逸玲瓏剔透,廣州玉雕溫潤有方

發佈日期:2022 年 09 月 01 日 14:20
  • 分享至:


從古到今,有關玉的故事貫穿於中國發展的整個歷史,而玉石的雕刻,中國人獨有的雕刻技藝也伴隨著歷史的演進源遠流長。廣州玉雕工藝形成於唐代中後期,走過了一千五百多年曆史。

雖叫廣州玉雕,但廣州卻不產玉,讓廣州玉雕聞名於世的是廣州玉雕技藝傳承人,在古法傳統雕刻基礎上代代相傳與發揚光大,在品種、工藝、用料等方面創造出獨特的廣式風格,讓玉雕界的“廣州匠”享譽天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玉雕綻放真正的繁榮景象,與北京、上海、揚州玉雕並列為中國玉雕“四大派”。其風格典雅秀麗、輕靈飄逸。廣州玉雕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成為迷人的嶺南藝術瑰寶,二零零八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玉球


源遠流長

南越王墓

惊現“絲縷玉衣”

6月的廣州,雨霽天晴,記者再度探訪南越王博物館,尋覓那一件件鎮館之寶“絲縷玉衣”、青玉角杯、玉佩飾、玉劍飾……

三十九年前的6月,象崗山上平地一聲雷,誰也沒曾想,這裡竟是西漢初期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趙佗之孫)的陵墓——西漢南越王墓。隨著考古發掘的推進,揭開了廣州玉雕文化封塵兩千多年的歷史。

南越文王墓的發掘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墓中出土文物一萬餘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文虎節等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墓中出土的玉器件200多件,做工精絕,堪稱漢代玉雕之佳作。


南越王博物館玉器


墓主身穿的“絲縷玉衣”,長1.73米,由2291塊玉塊編織而成,為中國考古首次發現,其最特別之處在於,既不是用金絲、銀絲,也不是用銅絲串起的,而是用絲線,故稱“絲縷玉衣”。可見“玉”作為禮器,在西漢時代的廣州,就具有崇高的地位。南越王墓出土的角杯,是首次發現的西漢角形玉杯,用一整塊青白玉雕成,中間鑿空成犀牛角的形狀。相傳以犀牛角製成的酒杯可以解毒,玉雖不能解毒,但玉匠卻“借題發揮”,就著玉石的形狀施刀,綜合運用線刻、淺浮雕等技法,口沿呈橢圓形,下漸收束,近底處成捲索形回纏於杯身下部。一立姿夔龍的紋飾,自口沿處向後展開,繞杯身回環卷纏,既變化又統一和諧。舞姿翩翩的玉舞人,似去還來,生動逼真,是漢代玉器中少見的珍品。

龍洞飛鵝嶺

掘出四千年前玉環

西漢南越王墓的發掘,說明早在漢代,廣州玉雕不僅簡樸、渾厚、豪放,而且在章法佈局、材料運用、技法發揮等方面都已經走向成熟。

實際上,廣州玉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根據《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志》記載,在廣州龍洞飛鵝嶺考古發掘出距今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其中一隻直徑約9.1厘米的完整玉環,為廣州迄今發現的最早玉器。秦統一嶺南後,中原冶煉技術、鐵製工具、鑲嵌工藝等相繼傳入嶺南,廣州玉雕水平與中原地區大體同步。到了漢代,廣州已有宮辦玉器手工作坊,直接由少府或工宮掌管,廣州玉雕品目之繁多,式樣之豐富,雕工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已經不遜於中原水平。

中國玉文化,雖然歷史源遠流長,但廣州同北方一樣,很長一段時間,玉器可不是一般人持有,多為禮制的載體,權力、身份的象徵。因此,玉雕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創新,作品造型相對單一。


商時期玉牙璋


到了明清時期,廣州商業往來頻繁,玉雕業漸趨興盛。特別是清初,自“匠籍”管理被廢除後,各地能工巧匠匯集廣州,相互切磋技藝,進而發展到成行成市。據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曾應楓考證,當時的行會組織共有6個“堂口”,分別管理製作花件、玉鐲、光身碎件及開料、經營攤檔買賣等。許多玉商從緬甸購得翡翠玉石後,都送來廣州雕琢生產,北方出口的玉器,到達廣州後,如有破損,商人都非常樂意委託廣州匠人加工或修復。唐宋時期,廣州玉器多屬珍貴工藝品,主要用於祭祀神器、宮廷裝潢、玩物珍寶配飾,玉雕文化繼續發展,特別是宋徽宗嗜玉成癮,直接刺激宋代玉器空前發展,民間玉器市場應運而生,玉器出現世俗化傾向。當時,和田玉、黃玉、青白玉占主流。

20世紀30年代,廣州玉器業興盛,有大小商戶4000餘家,從業人員多達萬餘人,主要集中在大新路、文德路、長壽路等一帶,形成祥勝和崇德兩個玉器墟(市場),成為我國南方最大的珠寶玉器市場。一時客似雲來,貨如輪轉。

廣州玉雕真正的繁榮則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玉雕大師林德才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個人手工作坊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把藝人集中到一起來,這時候有一批從美院或各種藝術院校的人進入到這個行業中來,無形中就提高了工藝中的處理水平和審美觀念,同時還有培訓學徒等方法,行業是很繁榮的,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在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達到了一個高峰。”

廣州玉雕

以翡翠、南方玉為主要原料

與“北派”玉雕喜用和田玉等軟玉雕刻不同,廣州玉雕所用材料有翡翠、白玉、碧玉、青玉、岫玉、南方玉等20多種,其中,南方玉多呈草綠色,半透明,多自然斑紋,磨琢後晶瑩通透,在玉石中別具一格,是廣州玉雕主要原料之一。而翡翠玉在廣州玉雕中最受歡迎,最能體現廣州特色。

廣州玉雕所使用的翡翠,也叫做翡翠玉、翠玉或硬玉,顏色大多呈翠綠色或赤色,還有紅褐色、紫羅蘭色、白色、黃色和黑色等。

廣州翡翠玉的興盛,還與慈禧太后有段淵源。據說,乾隆鍾愛和田玉,而慈禧則偏愛翡翠。“因為慈禧太后喜歡,皇親國戚、朝廷百官、權貴名流紛紛效仿,翡翠玉件需求大增。但當時又不可能把整塊石頭運到北方去,聰明的廣州人就把從緬甸進口回來的翡翠加工成各種工藝品,然後再賣到北方或者由地方官進貢給朝廷。”廣州玉雕省級非遺傳承人尹志強說。


翡翠原石


“一口通商”

緬甸翡翠入廣州

中國市場上的翡翠95%來自緬甸。在清朝廣州“一口通商”時代,緬甸翡翠玉石須經由廣州才能進入中國,因此,翡翠玉也逐漸成為廣州富貴的象徵。當時,總攬對外貿易的十三行商人們幾乎都是翡翠的發燒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行商潘振承創立行傭基金,從進出口貨交易中抽取款項,專門用作購買各種翡翠玉器。

優秀的琢玉師,對玉石原料選擇有極高的講究。尹志強說,他每次見到中意的翡翠玉石,“都不敢大聲呼吸。”據其介紹,選一塊好翡翠玉石,一般從種、水、色、底等方面進行鑑別,也就是看玉石的質地結構、透明度、顏色和純淨度。以細膩緻密、透明度高、顏色純正鮮豔、雜質少的翡翠玉石為佳,這樣的翡翠不僅可使玉器溫潤晶瑩,更讓翡翠玉器水靈明澈。


翡翠原石


精湛絕倫

“留色”技藝成一絕

“敗玉”也能化神奇

早在唐宋時期,中國玉雕就有了“七巧色玉”技藝,即能巧取玉材之色澤和天然紋理,避開裂紋,因材施藝,化瑕為瑜,施以恰當的雕琢,這種工藝也叫巧雕,被施以巧雕的玉稱“巧色玉”。

“七巧色玉”貴在自然,重在設計。廣州玉雕匠人在傳統技藝基礎上,創造了“留色”的特技,保持了原玉的天然色彩,顯得更加精美。“今天的'留色',也有稱為'巧色',雖然是在古代技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無論是種類還是精細度等,都比過去有很大的進步。特別是翡翠玉石大量進入廣州後,玉石原料的色彩極為豐富,留色設計就顯得更為重要。”尹志強告訴記者。這種技藝看似簡單,卻是玉雕行業難度極高的絕活之一,不僅需要琢玉師有過硬的雕工,更要有廣闊的創作視野和對玉文化的深刻理解。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材料的妥善運用、雕刻技藝的爐火純青、藝術匠心的巧妙傳達,是一件玉雕作品的成功秘訣。玉石材料種類繁多,色彩豐富。有時候,即使同一塊玉石,也會出現紅、黃、墨、綠等諸色聚於一體的現象。這對於創作者來說有一定難度,如何用色也是關鍵所在,留與不留,用與不用,極其考驗匠人的眼光和技藝。


新時期時代 玉玦


如今的廣州玉雕大師均視“留色”技法為寶,往往能化腐朽為神奇。高兆華是廣州玉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有一年,他高價買下一塊翡翠玉石,想做幾件精品飾件。可一開石,他就傻眼了,裡面的翡翠玉遠不如他估計的那麼多,還有一部分玉石發黑。這簡直就是一塊“敗玉”。

愛逛花鳥魚市場的高兆華想起,各種小魚在水中暢遊時,經光線照射,從不同角度觀察,會呈現出藍綠交替,紅黃相映的效果,彷彿一道道水中的彩虹,這種場景深深烙印在高兆華的腦海裡。他靈機一動,那塊幾成廢料的翡翠石不正像一個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嗎?

於是,他畫起設計草圖,巧妙地運用色彩的配搭,將白色玉設計為底座、珊瑚、魚肚等,綠色設計成魚身、水草、海藻等,黑色化為魚眼睛等,再通過浮雕、凹雕、鏤雕等多種方法,挖去瑕疵,反复琢磨修整,最終創作出玉雕行內不多見的佳作:色彩各異的魚類栩栩如生,配以多種海草,將魚兒暢遊其中的情景呈現到觀眾眼前,令人嘆為觀止。廣東歷史文化專家葉曙明讚歎:“高兆華的玉雕作品構思新穎,'留色'技藝更為一絕。”

製作過程多做減法

鏤空雕發揮到極致

玉雕是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開始大開大合,慢慢精雕細琢,工具越用越少,玉器越雕越精,是一門對錯誤零容忍的手藝,稍有不慎,要么推倒重來,大多前功盡棄。

廣州玉雕界流行一詞叫“剜臟去綹”,就是去除玉石的雜質、石紋等瑕疵,造就翡翠玉器最初的價值。這也許就是最早的鏤空雕,也叫通雕。玉雕藝人要在玉料上先設計好作品的物像圖形,在雕刻細節前,剜臟去綹,然後通過鑽孔、絲鋸搜鏤、碾磨等將玉料中沒有表現作品物象的部分掏空,僅保留能表達作者設計意圖的部分。

這種做“減法”帶來的玉雕藝術,卻曾是玉器製作中水平最高、難度最大的工藝。究其原因,一是鏤空雕的藝人先要有流暢的設計,環環相扣,緊密關聯;二是要雕工精細。因此,鏤空雕雖然古已有之,但要真正掌握其精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廣州玉雕的厲害之處,就是廣州玉雕匠人博取中國各地玉雕技術之長,利用切割、磨平、起線、軋槽、鏤空、管鑽、打孔步驟和鉤、軋、頂、撞、挖等手法將廣州鏤空雕技藝發揮到極致。


廣州玉雕


在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廣州玉雕匠人把鏤空雕發揮到極致。廣州玉雕非遺市級傳承人余其澤說,鏤空雕是廣州玉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用欖形砣、圓形砣、盤形砣等工具將原材料進行內部挖空,然後進行360度全方位雕刻。如運用了鏤空雕工藝的廣州玉雕作品水上漂系列,追求落水能浮、通透玲瓏、輕盈靈動的美感,即使是平面的玉料,也會呈現“3D”的立體效果,內部鏤空的地方,還可以塞入香囊等。這正是鏤空雕的魅力所在。

曾應楓表示,鏤空雕工藝複雜,玉石硬又脆,還需要有穩定的氣候條件,而廣州地處南海之濱,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溫暖濕潤為特徵,雕刻製品不易因物理溫差而受損。加上廣州玉雕匠人不斷推陳出新,讓鏤空雕成為廣州玉雕的重要標籤。

玉球絕藝廣州首創至今沒見他方超越

廣州玉雕擺設類作品中,多層玉球堪稱國內一絕,十幾層的圓球,大球套小球,厚薄均勻,層層自由轉動,並雕上山水、花卉、人物、魚虫、花鳥等精細的襯花,形像極其逼真生動,令人叫絕。

多層玉球屬於廣州玉雕近年來的獨創技法,源於廣州牙雕“鬼工球”,“鬼工球”即套球,取“鬼斧神工”之意,又稱“同心球”。廣州玉雕技巧與廣州牙雕技藝常有相通之處。在1915年首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廣州牙雕藝人翁昭創作的26層鏤空象牙套球獲得金獎。經過傳統與潮流的碰撞,多層玉球又成為廣州玉雕的絕活,是鏤空技法的完美創新。

這門絕活的開山始祖是吳公炎,他10歲入行學玉雕,終身以玉雕為業,人稱“公仔炎”。20世紀六十年代,吳公炎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把象牙雕球的雕刻工藝移植到玉雕來。由於玉石的硬度比象牙高得多,且當時從未有人做過玉球,吳公炎的設想震住了所有人。


廣州玉球絕技


廣州人善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葉曙明說,吳公炎雕刻玉球的設想,不僅非常大膽,且極具開創性,充分體現了廣東人和南派玉雕勇於創新的傳統。

吳公炎親自拜訪廣州牙雕大師,請教雕琢方法。他反复琢磨、研究,經過數百次試驗,在全國首創玉球鏤空雕刻工藝。1966年,吳公炎主導創作的中國玉雕界第一隻玉球誕生了,這是一隻直徑12.8厘米大的八層玉球,每層都可以靈活自如地轉動,連牙雕行家都讚不絕口。

根據廣州玉雕市級非遺傳承人余其澤介紹,多層玉球工藝在廣州玉雕中最為卓越。一般是選擇玉質上好的玉料,將其切削、滾磨或車製成圓球形,然後在球體上下、左右、前後等共14個位置,分別向球心方向鑽錐形孔,並用特製的鉤刀由內往外分層,層數的多少視球體大小而定。球徑越大,層數就越多。分層後,先進行第一輪打磨拋光,除最外層球體表面外,其餘各層均拋光。再採用浮雕型通雕技法進行最外層表面雕刻製作。最後將球面雕刻拋光。層數越多,雕刻難度越高。經過不斷改進創新,廣州玉球已雕刻至20層,至今沒有見到其他地方超越。

傳承創新

與玉結緣不離不棄

穿過荔灣區耀華西街和興賢牌坊,向前約50米再右拐,沿著耀華南街一直走到底,靠右面有一棟古香古色的西關大屋。廣州玉雕省級非遺傳承人尹志強正端坐在工作台前,專心製作一枚翡翠玉葉,手中電動工具嗡嗡嗡作響,工作台右上方的水管不停地往下滴水,雕琢聲和水滴聲匯成一首動人的樂曲。“這里葉子的莖要厚一些,葉尖要往回勾一點……”尹志強一邊小心翼翼地雕琢,一邊耐心地給記者講解。

有人說,人與玉,要講緣分,有的人與玉打了一輩子交道,都不認識玉,但有些人只要一接觸,從此就不離不棄。尹志強是後一種人。

1976年尹志強被分配到廣州織金彩瓷工藝廠,但他自己卻要求去南方玉雕工藝廠。46年過去,尹志強用雙手創作出的玉雕珍品已難以計數,他創作的《九竅玲瓏蜻蜓蓮花筆洗》還入編廣州市九年義務教育教材《鄉土美術》,曾獲全國工商聯授予“中華玉雕藝術大師”等榮譽稱號。


尹志強


尹志強介紹,製作一件玉器,選材和設計最為關鍵。“選材也叫審石、相石,要看玉石的質地結構、透明度、顏色和純淨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種、水、色、底。然後根據所選玉石材料,考慮怎麼做或者做什麼。這個就是造型設計,也是玉雕作品最有價值的地方。”尹志強說,玉石非常硬,無法用刀雕刻,只能用寶石粉來磨,“這就是《詩經》裡所說的'如琢如磨'。”“剛開始時用較大的磨頭,這樣比較高效。但越往後雕工越精細,所選的磨頭也要越小越細。”

2008年廣州玉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廣州玉雕的非遺傳承人,尹志強比退休前更忙了,既當師傅收徒傳藝,又當老師普及玉雕文化。“傳統玉雕工藝技術必須得到保護、重視,得到傳承與發展。”尹志強說。今年1月,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揭牌,尹志強也喜納10位徒弟,至此,這位廣州玉雕大師已收了25個徒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了解玉雕文化,學習玉雕技藝,這都是好事情。”話語間,尹志強透露出“後繼有人”的欣慰。

“我從小就喜歡玩玉石,後來知道玉雕歷史和文化有很長的淵源,所以就越來越喜歡玉雕這一行。”尹志強的徒弟之一、廣州玉雕非遺傳承基地負責人沈永新說。



廣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秘書長梁夥權告訴記者,廣州玉雕作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近年來得到政府高度重視,給予了大力支持,傳承人隊伍逐漸增大,文化內涵不斷被挖掘充實,廣州玉雕和玉器文化已融入到普通市民的生活中去。

以批發零售為主體業務的廣州玉器市場也處在轉型升級中。“隨著政府對非遺的重視,老百姓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以及玉雕本身設計的創新,工藝水平的提升,廣州玉雕將以一種為年輕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尋常百姓家。”梁夥權說。

南派風格

輕靈飄逸

廣州玉雕靈活多變,以造型典雅秀麗、輕靈飄逸、玲瓏剔透的風格出彩,題材多呈現花、蟹、魚、塔、車、船等頗具嶺南水鄉特色圖案。產品主要有座件、首飾兩大類。首飾主要分為玉鐲、光身碎件、花件三大類共100多個花色。

廣州玉雕的座件常採用鏤空通雕技法,以雕琢人物、鳥獸、金魚、鯉魚、瓶罐等見長。座件中的通雕鯉魚,選用晶亮的岫玉,將鯉魚騰躍於清波之上優美動態生動表現出來,四周飾以水草、荷花、蓮葉、浪花,魚身上的鱗片鏤雕成一個個有韻律節奏的圖案花窗,透過花窗可透視魚肚,魚肚內又雕以魚、蝦、蟹等水族,技藝精巧奇絕,再配以名貴的紅木雕刻底座,令人拍案叫絕。


玉雕


製作過程

第一步選料

廣州玉雕選料翡翠玉石,一般從種、水、色、底等方面進行鑑別,即玉石的質地結構、透明度、顏色和純淨度。選料以細膩緻密、透明度高、顏色純正鮮豔、雜質少的玉石為佳。

第二步設計

琢玉師先要賦予玉雕特定的題材和內容,然後用盡可能少的塊面概括玉雕造型的各個部位,再根據玉雕的造型特徵、塊面分佈確定雕刻步驟。

第三步琢磨

琢磨是按設計要求做出造型的一道大工序,操作時通常分為切割和雕磨兩道工序。切割即用切割工具除去石皮及設計輪廓以外的邊角餘料。雕磨是雕出設計造型,廣州玉雕一般採用衝、磨、軋、勾等步驟。

第四步拋光

拋光,也叫“出水”,就是用拋光砣除去表面的糙面後,再用拋光粉磨亮,然後清洗污垢,過油上蠟,使之光滑明亮,產生晶瑩美感。

第五步裝潢

成品後,配上適當的木座和錦盒。



來源:廣州日報


瀏覽次數:866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