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 琴音清越繞樑久,廣東音樂步步高

發佈日期:2022 年 08 月 08 日 15:15
  • 分享至:

廣東音樂(又稱“粵樂”),是流行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廣府方言區的中國絲竹樂種,是嶺南文化的三大瑰寶之一,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樂種,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東音樂是廣府人生活最活色生香的縮影與寫照:它是街市茶樓的娛情遣興,也是大雅之堂的稀鬆常客;它既有“雨打芭蕉”的閒適、“平湖秋月”的婉約、“彩雲追月”的浪漫,也不乏“賽龍奪錦”的豪情與“泣長城”的家國情懷。廣東音樂的音色清脆明亮,曲調流暢優美,節奏清晰明快,被譽為“透明音樂”。它是無數海外華人永遠無法忘懷的故土鄉音。

一百年過去了,廣東音樂的底色未改、氣質不變,仍是當年的那個“潮牌”。


溯源


沙灣開廣東音樂創作之先河

《賽龍奪錦》《雨打芭蕉》熟奏成章

如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蜚聲海內外的廣東音樂孕育於美麗富饒、河網密布、潮濕溫潤的珠三角地區。

在廣東音樂非遺國家級傳承人、著名高胡演奏家何克寧看來,各個地方樂種之所以有不同的特色和韻味,與當地地理環境、風土人情以及方言的聲調息息相關。廣東音樂之所以能受到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其旋律流暢優美,曲式結構嚴謹,題材多取自生活;最重要的是,它有獨特的韻味,這種韻味的形成,與白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尤其是在南海、番禺、順德一帶,人們說話抑揚頓挫,忽高忽低、平仄交替、明朗悅耳。有人說“南番順地區的人吵架也像唱歌一樣”。

“文字的發音有其聲必有其調。廣州地區的方言發音直接影響著廣東音樂的旋律與韻味。在這些地區流行的'龍舟''木魚''鹹水歌'與'中山民歌'等,和我們生活中的民謠、童謠、勞動號子、買賣經商的叫喊,都成了廣東音樂創作的旋律寶庫。”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陶誠認為,廣東戲曲、民歌與器樂平行發展、交叉影響和相互借鑒,促進了廣東音樂的誕生。

業界普遍認為:明代萬曆年間,外省音樂文化(包括中原古樂、弋昆牌子曲、江南小曲、小調等)全面傳入珠三角後,受本土語言、風俗、人文、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與在“胚胎”中的本土音樂文化慢慢融合。明清時期,木魚歌、粵謳、南音等民間戲曲在嶺南空前繁榮,民間樂社、八音班等紛紛湧現。


廣東戲曲、民歌與器樂平行發展、交叉影響和相互借鑒,促進了廣東音樂的誕生。

圖為廣東民族樂團粵樂經典演出。廣東民族樂團供圖


廣東音樂的正式形成,應當自清代嘉慶年間南海人招子庸編寫《粵謳》算起。該書是招子庸在廣州蒐集歌伶詠唱的民間唱詞俚句彙編而成。全書共121首樂曲,以粵語韻律加以變調整理,以粵地方言譜詞。

清代咸豐至宣統年間,廣東音樂尚處在孕育期,未能自成一體。在這一時期,以番禺沙灣人何博眾為代表的民間音樂愛好者把北方樂曲和粵謳、南音及粵劇的曲牌、雜曲等熟習於心,互相引奏。在充分借鑒民間音樂藝術的基礎上,他們以生活體驗為依據,創作了一批廣東音樂作品,如《賽龍奪錦》《雨打芭蕉》《餓馬搖鈴》等。這些作品只是作者在心裡自編成譜,用口說明曲意,用手奏曲——熟奏成章,還沒有用譜記錄。擅長揚琴的著名藝人嚴老烈自創“右竹法”,以“加花”(修飾旋律的手法,是演奏者對原曲進行的二次創作)的手法,改編創作了《旱天雷》《倒垂簾》《連環扣》《歸來燕》等經典作品。

隨著嚴老烈、何博眾等早期著名作曲家兼演奏家創作的首批廣東音樂作品問世,廣東音樂完成了器樂化過程,組合形式和演奏技法日趨成熟。


廣東音樂的正式形成,應當自清代嘉慶年間南海人招子庸編寫《粵謳》算起。圖為樂器木琴


繁榮

“何氏三傑”創“典雅派”

一代宗師呂文成製高胡

民國初年,沿海經濟繁榮催生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西學東漸也促進了粵曲的創新。這一時期人才鼎盛、創作繁榮,湧現出被稱為“何氏三傑”的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他們都是何博眾的後人。

以何柳堂為代表的作曲家收集與整理了廣東音樂的早期作品,把曲子用譜記下來,並加以提升。如《賽龍奪錦》《雨打芭蕉》《餓馬搖鈴》等曲,經何柳堂整理提升後,發出了奪目光彩。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何柳堂又寫下了《回文錦》《七星伴月》等曲。從何博眾時期手彈、口授、耳聽、心記到何柳堂的承上啟下、整理提升,再到何與年、何少霞富有個人特色的創作,沙灣數代何氏音樂人以中原音樂為根,以民間藝術、歌謠等為營養,在繼承前人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吸收粵劇和西洋音樂的養分,強調節奏的轉換、旋律的優美、音色的華麗、調式的變化,以曲抒情,終成別具一格的“典雅派”。

番禺沙灣能成為廣東音樂的發源地之一,沙灣何氏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得益於富裕的經濟條件、開明的思想和活潑的民間藝術,沙灣何氏族人不僅能文能武,還能歌善舞。何氏音樂清新典雅、委婉柔和、自成一體,從“琵琶大王”何博眾到享譽中外的“何氏三傑”,他們成為廣東音樂的開拓者、改革者、傳道者。《雨打芭蕉》《賽龍奪錦》《餓馬搖鈴》等名曲從這裡奏響,傳奏至今。


舞劇《沙灣往事》中表現《雨打芭蕉》的舞段。廣東歌舞劇院供圖


從《粵謳》問世至20世紀20年代,粵樂的樂器主要由二弦、三弦、竹提琴、月琴、揚琴、喉管、笛、簫等組成。這個時期也是粵樂的硬弓(堅硬粗響的樂器)時期。沙灣何氏歷代名家都是琵琶高手,如首創“十指琵琶”彈奏技法的何博眾被稱為“琵琶大王”,何少霞被稱為“琵琶精”。

何柳堂後來在香港任廣東音樂和粵劇教師多年,粵樂名家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等“四大天王”都曾拜在其名下學藝。

如果說“加花”是廣東音樂演奏技法上的豐富與改變,那麼,一代粵樂宗師呂文成讓廣東音樂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20世紀20年代,20歲出頭的呂文成做了一次大膽改革:他把二胡的絲質外弦用小提琴的鋼絲外弦代替,音域提高了四度,並用兩膝夾住琴筒拉奏。正因這一創舉,高胡成為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以高胡為主奏的“軟弓組合”逐漸取代傳統以二弦為主奏的“硬弓組合”,成為主流。

當時的一位滬上名記者寫道:“二十年代他(呂文成)在上海音樂社個人表演揚琴獨奏《梅花三弄》《小桃紅》兩闋,聽眾們如痴如醉……至今傳誦不衰……二胡獨奏《雙聲恨》《昭君怨》將終,掌聲響徹全場。”呂文成大獲成功後,被聽眾譽為“二胡博士”“二胡王”。


以高胡為主奏的“軟弓組合”逐漸取代傳統以二弦為主奏的“硬弓組合”,成為主流。

圖為高胡演奏家餘樂夫。星海音樂廳供圖


傳播

揚名於上海廣東音樂傳遍五大洲

全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陳錦昌曾指出,呂文成是創作廣東音樂作品最多、作品最為流行的音樂家。

《步步高》在滬上寫成

20世紀20年代,呂文成在上海的茶座裡寫出了“舞蹈粵樂”《步步高》,在坊間大受歡迎。這首曲目的頭三個音“335”是粵語“步步高”的諧音,寓意“步步高升”的吉祥兆頭。該曲演奏時在兩個八度音域中充分發揮高胡技巧,給人以步步高升之感,“八度大跳”的旋律多次出現,更是讓人精神振奮,因此大受熱捧。

《平湖秋月》是呂文成創作的另一首名曲,被稱為《步步高》的“姐妹篇”。有樂評人表示,《平湖秋月》旋律委婉、節奏多變,“既飽含江南音樂華麗明亮的韻致,又採用嶺南音樂行雲流水的走指及圓潤的長弓和彈性的短弓,形像地描繪出他(呂文成)在杭州西湖感受到的'江天一色無纖塵'的幽美境界”。

1932年,呂文成離開上海,定居香港。抗戰期間,呂文成創作的《泣長城》《櫻花落》《送徵人》《台兒莊之戰》等抗日樂曲,極大地激勵了國人的抗敵鬥志。

呂文成為什麼會在上海學習粵曲並成名?原來,呂文成出生於中山,3歲時就跟隨養父遠赴上海。呂文成的音樂啟蒙之路頗為特別——他在滬上做童工,受到附近茶樓裡粵劇與粵曲表演的耳濡目染,從而愛上了廣東音樂。

與他的經歷有所相似的是,廣東音樂同樣發源於珠三角,也同樣揚名於上海。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執行院長劉瑾教授認為,廣東音樂風行上海,是廣東精英文化與海派文化的合璧聯珠。“當時廣東人在上海的社會地位很高,廣東音樂非常容易被接受。”

1918年,上海首個廣東音樂社團——“上海粵僑工界協進會音樂部”成立。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滬上已有30多個廣東音樂社團。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上海一躍成為亞洲唱片業重鎮,北上的廣東音樂得益於此,邁入全盛時期。隨著唱片銷往全國各地,廣東音樂也在全國揚名。


隨著唱片銷往全國各地,廣東音樂也在全國揚名。

圖為音樂會上的廣東音樂五架頭演奏組合演奏《狂歡》。


伴隨華僑腳步走向世界

借助工業文明的力量,廣東音樂風靡全國,廣州、香港、上海、瀋陽、天津、西安等地都成立了研究和演奏廣東音樂的音樂社,尤其是上海和香港,茶樓和舞廳裡都有廣東音樂伴奏。

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副教授、廣東音樂文化研究專業碩士生導師吳迪2005年第一次去天津演出,當晚全場滿座。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先生告訴吳迪:“我是'留學生'——聽著留聲機學廣東音樂的學生。”

伴隨著華僑的腳步,廣東音樂傳播到了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在海外,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廣東音樂。廣東音樂是海外華人與故土之間的情感紐帶。漂泊海外的華人,即使與故鄉遠隔萬里,耳邊縈繞的仍是熟悉、溫暖的鄉音。

國樂藝術家方錦龍回憶說,20世紀80年代,他去歐洲演出,廣東籍僑民希望他彈奏廣東音樂名曲《平湖秋月》,他不會彈,問去哪裡學,對方告訴他去廣州,於是他毅然南下。從此,安徽人方錦龍在嶺南紮根。


國樂藝術家方錦龍(左一)。圖為方錦龍在《紅色中國·粵韻飛揚》廣東音樂精品音樂會上演奏。


傳承

樂團相繼成立花城萬家管弦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音樂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中國唯一以省份命名的民族音樂。專業研究機構和專業演奏團體相繼成立,如廣東民族樂團、廣東音樂曲藝團等。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廣東音樂開始逐漸形成大型樂隊結構,並製定了三種樂隊編制——小組奏、中組奏、大合奏。大型樂隊形成後,也引進了樂隊指揮。一批名家創作出《春到田間》《山鄉春早》等優秀作品。其中,劉天一被譽為“廣東高胡第二代傳人”。他演奏《鳥投林》時,一改前人用“呌子”模仿鳥鳴的技法,改用高胡的高音區演奏。為了更好地把握鳥囀之音,他常到郊區、公園聆聽鳥鳴,認真揣摩,最後運用特殊弓法,模仿出比呌子更為逼真的鳥鳴。

據史料記載,20世紀60年代,郭沫若到廣東目睹了民間音樂的盛況後,寫下了“千頃良田千頃蔗,萬家燈火萬家弦”的詩句。

其實,無論是新年賀歲,還是重大活動,都有廣東音樂的“身影”:《彩雲追月》曾跟著神舟六號“上天”,豐富了兩名航天員的太空生活;《步步高》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伴隨著各國運動員代表隊入場……

高胡演奏家余其偉被稱為“廣東高胡第三代傳人”,是當代廣東音樂的領軍人物。音樂界評論余其偉的演奏“開拓了中國高胡藝術的新格局”。他領銜的“余其偉廣東音樂演奏組”是藝術水準最高的廣東音樂“五架頭”組合,近40年來足跡遍布海內外。

廣東音樂不斷取得新成就。1995年舉行了第1屆廣東音樂創作大賽,至2017年共舉辦6屆,優秀作品不斷湧現。這些作品既保留了廣東音樂的傳統旋法特徵,在曲式結構及和聲佈局上又頗具新意。

2006年,廣東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推出了廣東音樂《嶺南變奏》,大膽起用北方新生代作曲家,重新解讀嶺南音樂傳統,結合了交響樂、爵士樂的技法和節奏,對粵樂和潮樂名曲進行“拼貼”,使其表現力更為豐富,從側面展示了廣東音樂的包容、創新。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音樂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中國唯一以省份命名的民族音樂。

圖為“粵韻廣州塔——名家週末大舞台”第七期廣東音樂曲藝首場專場晚會。


創造

80後“粵樂搖滾雙棲”

近年來,新技術、多元審美、藝術創新使廣東音樂的發展之路更廣闊。新腔與古調“同在”,前衛與傳統融合——音樂人正在不斷探索守正創新的道路。

近年來,國樂藝術家方錦龍成了國樂“頂流”。2019年B站跨年晚會上,方錦龍單槍匹馬,和由著名音樂人趙兆指揮的百人樂團“鬥樂”。曲目縱貫古今、橫跨東西,既有名曲,又有電子遊戲配樂。方錦龍使用多種中西方樂器,甚至“實力打臉”——拍著臉皮演奏。一眾“小青年”嘆為觀止,獻上滿屏彈幕:“壯哉我大國樂”“雞皮疙瘩掉一地”“老爺子太厲害了”。

方錦龍在傳統藝術和現代元素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引領“國風”“國潮”。在他看來,“把廣東音樂包裝好,就是一種新的時尚”。

“沙灣何氏幾代音樂家的創作,往往信手拈來,從日常生活中找到靈感,挖掘題材,這是很值得我學習的。”他說,“20世紀30年代,廣東音樂'四大天王'勇於吸納西洋音樂,並進行巧妙融合,這種'無論西東、包容革新'的精神對我也非常有啟發。”


方錦龍在傳統藝術和現代元素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引領“國風”“國潮”。

圖為方錦龍(右一)與著名相聲藝術表演家黃俊英以趣談廣東音樂的形式主持串場。


廣東音樂發展到現在,合奏最常用的是“五架頭”。方錦龍自從復制了當代五弦琵琶之後,一直用五弦琵琶演奏廣東音樂。“廣東音樂鼻祖何博眾當年就以琵琶為主要樂器,尤其是他的'十指琵琶'絕技,技法靈活、指法創新、變化多端,非常了不起。可惜後來這種技法失傳了。我正在研究'十指琵琶'技法,希望能夠恢復和繼承。”方錦龍說。

在傳承、創新的道路上,有方錦龍這樣的60後“國樂頂流”,也有餘樂夫這樣“粵樂搖滾雙棲”的80後高胡演奏家。

餘樂夫是高胡大師余其偉之子,十六七歲時愛上了搖滾。後來,他逐漸發現,“有種微妙感覺,只有民樂能給”。2003年,餘樂夫攜手吳迪、李志成、郎平、童紹民四位熱愛廣東音樂的演奏家,創立了“南亭會粵樂團”。19年後,“南亭會”已成為廣東音樂演奏組合的“天團”,被譽為新一代的廣東音樂繼承者。

作為樂團的藝術指導,餘樂夫表示:“我們只做一道菜——本土廣東音樂。我們從大學組團直到現在,對這片土地無比熱愛,因此很努力地為這片土地上的藝術留下一些成果,哪怕只有一點。當我們用心感受來自全世界的精彩,就具備了把廣東音樂'玩'得更講究的條件。”

年屆七旬的音樂人類學研究專家、星海音樂學院教授周凱模從事相關研究已有40年。他說:“傳統不是僵死的事物,音樂文化是活態的,它必然一直流動。就像江河,碰到一座山,它要轉個彎,碰到一條溝,它要往下沉,然後不斷匯合其他支流,一直向前走。同樣是廣東音樂,餘樂夫和當年呂文成所做的顯然不同,但內在的'樂脈'一直在那裡。”


2003年,餘樂夫攜手吳迪、李志成、郎平、童紹民四位熱愛廣東音樂的演奏家,創立了“南亭會粵樂團”。

圖為南亭會樂團演出現場。星海音樂廳供圖


根脈

沙灣粵樂後繼有人

行走在沙灣古鎮,街頭巷尾不時傳來婉轉的樂曲聲,這是街坊鄰里組織的私伙局在開唱。近日,記者在沙灣鎮走訪兩名廣東音樂傳承人,一老一少,與他們對話,傾聽他們的故事。

據悉,改革開放以來,沙灣鎮將傳統廣東音樂發揚光大,沿用廣東音樂大師何柳堂之名,成立了“柳堂樂社”,推動全鎮的廣東音樂、曲藝活動。沙灣先後自發組成並恆常開展活動的私伙局、群眾音樂團體近10個,公開展演及參與各級比賽,其中有沙灣廣東音樂研習社、翠園樂社、沙灣青蘿樂坊等,各個學校還組建了少年民樂隊等,傳承廣東音樂“典雅派”的優良傳統。

70多歲的何滋浦是地道的沙灣人,曾在育才小學教授民樂多年。他成立了廣東音樂研習社,將以前來自育才小學民樂隊的學生組織起來。每個星期五,他們都會聚集在三稔廳,組織音樂私伙局活動。

2020年,在沙灣文體中心組織下,何滋浦為抗疫獻上了3部曲藝作品——《逆行者贊》《南粵杏林春》《龍舟》,用音樂來凝聚人心、鼓舞鬥志。


沙灣古鎮的孩子們在練習演奏廣東音樂。(通訊員沙灣古鎮供圖)


作為“非遺”沙灣何氏廣東音樂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何滋浦常把沙灣的音樂比作一株大樹。“沙灣的音樂有盎然的生長力,也有柔弱的一面,因此要用心培養下一代。當他們長大之後,年輕人也可以撐得起沙灣的音樂。”

“我父親擅長廣東音樂,精通多種民族樂器,還會製作樂器。小時候,父親每天晚上都會邀請朋友一起來家裡演奏廣東音樂。”青蘿樂坊創始人張錦威這樣回憶兒時對廣東音樂的記憶。

2015年,7名沙灣本地年輕人自發組成了專門演奏、練習和研究廣東音樂的小型樂團——青蘿樂坊。這些年輕人或是80後,或是90後,且都在兒時參加過民樂團,學習演奏廣東音樂。樂坊成立後,張錦威負起了傳承人的責任,走進多所學校,教授廣東音樂。

張錦威還告訴記者,沙灣青蘿樂坊的所有樂器、道具和演出服都是自己湊錢購買的,沒有任何單位資助。“樂坊成員從事不同的職業,每個人雖然都很忙,但每次都會準時出現在排練現場,這背後是對廣東音樂的熱愛與責任感。”

“傳承廣東音樂,沙灣後繼有人”,這是張錦威的微信個性簽名,也是他的追求。“要到全國舞台、世界舞台上去演奏沙灣的音樂。”他說。(文/記者肖桂來)

鑑賞

平民意識俗世感情

到底是什麼孕育了廣東音樂的神韻?高胡名家余其偉用“平民意識、俗世感情”來概括廣東音樂的文化品格和美學特徵。“廣東音樂較少像中原文化、北方音樂那樣深厚蒼涼,多寫津津有味的生活小景、花鳥蟲魚、個人情懷、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所以它親民、親切、通俗、朗朗上口,比如《步步高》,全世界都懂。”余其偉說。

廣東音樂的題材多源於現實生活,人們將對生活的感悟借助音樂表達出來,而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都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流露出自然活潑的生活情趣。比如,《雨打芭蕉》描繪初夏時節雨滴敲打蕉葉的情景,堪稱南國情趣的初期代表;《賽龍奪錦》取材於端午節南國水鄉賽龍舟緊張、激烈的場面,表現了勞動人民勇敢豪放、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孔雀開屏》描寫孔雀姿態華美、色彩絢麗的開屏過程,比擬一種祥和幸福的氣氛,生機盎然……廣東音樂多姿多彩地表現平民情感,融入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賽龍奪錦》取材於端午節南國水鄉賽龍舟緊張、激烈的場面。

圖為舞劇《沙灣往事》中表現《賽龍奪錦》的舞段。廣東歌舞劇院供圖


廣東音樂是一種樂曲標題與內容表達完全吻合的標題音樂。粵樂旋律很強調調性和音程的協和,曲調優美動聽,擅長抒情,又容易記憶。在樂曲結構上,廣東音樂以簡馭繁,主題思想突出,表現方法多樣。因此,廣東音樂作品大多短小精悍,自由伸展。

比如,《彩雲追月》小巧精緻,用弦管合鳴表達浩瀚夜空中云彩的悠然自得、從容不迫,間雜木魚、吊鈸襯托夜空寂寥空曠,用樂器間應答式的對話突出“追”字,彷彿雲月嬉戲,賦予畫面以動感,意趣盎然。

廣東音樂中靈動的市民情調,透露出廣府人怡悅自得的生活態度,又體現海洋文明之開放兼容。

上海音樂學院蕭梅教授曾表示,廣東音樂具有“內生的現代性”。孕育於近代中國,與城市發展並進,廣東音樂蘊含的世俗精神、審美趣味和變革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是與生俱來的。故廣東音樂的藝術形態,不論內容、形式還是創作主體,都呈現出有別於其他傳統樂種的現代特徵。


廣東音樂中靈動的市民情調,透露出廣府人怡悅自得的生活態度,又體現海洋文明之開放兼容。

圖為廣東音樂名家黃麗萍表演木琴獨奏《走馬》。


辭典

廣東音樂:指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北江流域、西江流域等地的一種民間器樂形式。因廣東還有潮州音樂、客家漢樂等其他民間樂種,因此,廣東音樂僅指一種特定的狹義性質的器樂合奏形式。

廣東音樂的樂器:以高胡為主奏樂器,加上揚琴、秦琴、洞簫、椰胡,被稱為“五架頭”。在高胡名家余其偉看來,這其實與弦樂四重奏、銅管五重奏等西方經典的室內樂形式相似。

20世紀30年代以後,用西洋樂器演奏粵樂的表演形式開始盛行。據統計,粵樂曾經使用過的西洋樂器包括小提琴、薩克斯、木琴、吉他、小號、鋼琴、爵士鼓等,多達41種。

廣東音樂獨特韻味的形成,與白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尤其是南海、番禺、順德一帶,人們說話抑揚頓挫,平仄交替,明朗悅耳,有人說他們吵架也像唱歌一樣。

廣東音樂具有“輕巧、柔美、華麗、細膩、濃郁”的獨特風格,哀而不傷,樂而不淫,與傳統的審美情趣相一致;旋律優美、節奏清晰、悠揚動聽,使之能雅俗共賞。

廣東音樂十大名曲

《旱天雷》

《賽龍奪錦》

《雨打芭蕉》

《步步高》

《平湖秋月》

《孔雀開屏》

《小桃紅》

《雙聲恨》

《鳥投林》

《彩雲追月》

餘音繞樑

——清·招子庸

君呀,

你既寫花容,

先要曉得花的意思。

青春難得,莫誤花時。

我想絕世風流都冇乜好持。

秋風團扇,

怨在深閨。

寫出萬葉千花,

都為情一個字。

唔係你睇侯公子李香君,

情重正配得意合佳期。


來源:廣州日報


瀏覽次數:891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