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科技 資源協同 區域創新 粵港澳攜手打造世界級創新平台

發佈日期:2022 年 07 月 07 日 10:38
  • 分享至:

圖片

廣東加快向港澳有序開放國家佈局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圖為位於東莞的散裂中子源。(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廣州南沙,超算南沙分中心機櫃延伸出的百兆網絡專線,使得廣州的超算能力能夠第一時間服務香港科創團隊。

“過去港澳缺乏超級計算能力,比如香港科大的研究工作如需超算,要以人工攜帶硬盤往返兩地。如今,廣州超算南沙分中心提供超算服務,粵港澳聯合創新變得方便快捷。”運營超算南沙分中心的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說。

讓使用超算像使用局域網一樣簡單,這是粵港澳促進三地協同創新的新成效。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的重要任務。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全面深化合作,以前海、河套、南沙、橫琴等重大合作平台為抓手,促進內地與港澳科技資源融通,加速科研資金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加快打造世界級創新平台。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

協同攻關提速加快向港澳開放重大科研基礎設施

隨著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深入推進,粵港澳三地依托發揮好各自科研創新領域的優勢利好,合力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助力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位於深圳的鵬城實驗室,依托區位優勢,近年來不斷深化同香港地區科研力量的協同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副主任余少華介紹說,實驗室聯合香港大學,充分發揮在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科研優勢,在全球遙感與應用、城市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隨著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合作的開展,相信兩地科研協作將持續深化。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鵬城實驗室義不容辭。”

隨著科研交流日益加深,粵港澳三地科研界愈發深刻感受到:只有實現優勢互補,合作方能共贏發展。這些年來,廣東加快向港澳有序開放國家佈局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後朱特就從大灣區科研裝置共享中受益。去年2月,他在相關項目資助下來到香港,在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開展科研,其所在研究團隊定制的樣品,會在內地用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進行輻射後,再寄回香港研究。“科研人員在這里分析樣品輻射損傷特徵,進行深入研究,提高其抗輻射性能。”在朱特看來,這樣能充分發揮雙方優勢,有助於產出更高水平的成果。

朱特提及的散裂中子源正是位於東莞,被譽為基礎研究領域的國之重器,如今,這裡的4台譜儀已完成超600項用戶課題,其中港澳用戶佔比超過10%。

除此之外,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依托香港科技大學建設廣州海洋實驗室香港分部,目前香港分部已組建起一支實力雄厚的科研隊伍,發表論文約240篇;佈局建設的橫琴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廣州超算南沙分中心為港澳科學家提供算力加持,推動科技資源實現共建共享,據統計,目前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港澳網絡專線已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超過200家。

平台共建、資源共享,優勢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正在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注入不竭動力。

要素流通便捷探索完善科技創新管理機制

目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財政科研資金可跨境直接撥付港澳機構使用,大型科研設備通關實行24小時預約“即報即放、到廠檢驗”。

實現區域協同創新,推動科技要素自由便捷流動是關鍵。近年來,粵港澳三地深入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完善科技創新管理機制,聚力打破協同科研創新存在的障礙,努力實現“錢過境、人往來、稅平衡”。

2019年7月30日,首筆由香港科技大學承擔的廣東省省級科研項目財政資金316.96萬元順利撥付到香港。隨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向香港分部依託單位香港科技大學成功撥付3800萬元科研經費,實現了廣州市科研資金首筆跨境撥付。

為促成科研資金跨境支付,廣東大膽創新體制機制。2019年年初,廣東省科技廳、省財政廳印發規定,建立粵港澳科技合作與資金跨境使用機制,即省科技計劃項目向港澳開放,項目資金可直接跨境撥付到港澳牽頭或參與單位。同年12月1日起實施的《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更以立法形式對此予以明確。截至目前,廣東全省財政科研經費跨境撥付至香港已超3億元。

除此之外,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也已實現向港澳開放。據統計,在2021年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中,由港澳機構和港澳在粵機構牽頭立項的數量為53項。

科研資金融通,推動體制機制更加暢通,粵港澳科研人員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以廣東省實驗室建設為例,2017年至今,已有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多家港澳高校參與到省實驗室建設中。

更深層次的合作依托20家共建的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深入展開。聯合實驗室由粵港澳三方或粵港、粵澳雙方具有合作基礎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法人單位聯合建設,首批10家於2019年12月啟動建設,成為三地科學家合作交流的新平台。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這一新生科研力量表現搶眼。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等多家實驗室在病毒溯源、治療藥物、快速檢測及公共支撐服務上作出積極貢獻。

隨著粵港澳合作機制對接不斷深化,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製約被進一步破除,創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動,推動三地科技創新進入深度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成果轉化順暢打通堵點厚培孵化土壤

最近,在廣州黃埔,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基地開園,與此同時,近50家納米企業、科研院所共同發起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產業創新聯盟,旨在推動納米科技產業化發展,引導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協同發展。

創新成果轉化一直是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科創優勢。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近年來三地加快成果轉化平台建設,加大對青年創新創業孵化的支持,有力推動前沿科技成果落地——

2018年3月,澳門青年何子峰在橫琴註冊成立蓮鴻科技有限公司,以研發高階路由器、提供通訊軟件服務為主業,團隊6名核心成員來自粵港澳台四地。選擇橫琴,何子鋒看中的是港澳科研與珠三角先進製造業的優勢疊加。

在深圳前海,思謀科技在深圳和香港同時設立研發和商務中心,通過自主研發的智能工業平台、智能傳感器產品、軟硬一體化設備以及數智化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服務。

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則立足前沿基礎研究,聚焦電子顯微鏡、4D打印、精準診療技術三大領域,整合深港等多方資源力量,研究進展喜人。研究院院長陳福榮透露,團隊開發出的高時空分辨環境桌面型電子顯微鏡,是我國首個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顯微設備,目前正依託大灣區政策、產業優勢,推動落地量產。

在南沙,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不斷推動港澳先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研究院運營的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已成功孵化數十個項目,在孵企業逾30家。“在廣州南沙的支持和獎勵下,我們研究院非常有動力去幫助好的技術孵化落地。”高民信心滿滿地說。

數據顯示,目前廣東已搭建面向港澳的創業孵化載體超過130家,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平台的建設與完善,為港澳科研團隊的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孵化土壤。

打通科創成果轉化堵點、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如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粵港澳加快落地,大灣區正逐步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瀏覽次數:816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