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皮衛星研發20年:填補中國空白明年再發射20顆

發佈日期:2020 年 08 月 12 日 15:28
  • 分享至:

121903880_zsite.jpg

 2010年9月22日,“皮星一號A”星發射成功後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畫面    浙大提供

“想像一下,將來颱風軌跡以分秒的速度更新,打開APP,就能調遣皮衛星為你服務。無論山村還是更偏遠的地區,流暢通信不再是夢。”說這話時,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正帶領團隊,準備下一顆皮衛星的發射。

  兩個月前,浙江大學(下稱“浙大”)成功發射第五顆皮衛星“皮星三號A”。2021年,該團隊將再次發射20顆皮衛星。“全面小康離不開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皮衛星等微納衛星將有更大作為。”金仲和說。

  皮衛星,指重量為公斤級的微小衛星,與幾百公斤重的大衛星相比,可謂“袖珍”。2010年,浙大研製的兩顆“皮星一號A”星發射成功,填補了中國在皮衛星研究領域的空白。

  在決勝全面小康關鍵之年、中國首顆皮衛星發射成功10週年之際,記者探訪浙大微小衛星研究中心,揭曉“袖珍衛星”組隊飛上天背後的故事,以及皮衛星研發團隊的20年。

  2000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發的世界首顆皮衛星發射成功並正常工作,僅重245克。

  彼時,皮衛星在中國仍是個全新的概念,金仲和正在進行微電子機械系統研究,其所在的項目組致力於推動航天器部件微小型化。

  世界首顆皮衛星的發射成功,為他們帶來了靈感:自主研發一顆皮衛星,讓自己研究的部件搭乘在衛星上進行試驗。金仲和沒想到的是,這條路,一走就是10年。

  衛星因為工作環境特殊,對電子元器件的要求很高,價格也隨之上漲。早先一顆大衛星的研發成本,通常要數億元人民幣,現在整體造價仍需數千萬元。

  “這麼高的成本,我們自然負擔不起。”金仲和團隊一開始想的,就是如何用普通工業級元器件做衛星,並進行皮衛星一體化設計。這是個系統性工程。金仲和帶領團隊,從衛星方案設計開始,完成開發、裝配以及相關驗證試驗。

  2005年,邊長為15厘米的“皮星一號”研發成功,2007年5月25日其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飛向太空。但升空後,金仲和卻與它失去了聯繫。

  “升空後,它就一直沒開機。”金仲和說,當時“皮星一號”上天后杳無音訊,壓力非常大。連續兩週,相關科學家和工作人員每天都在尋找這顆皮衛星,但最後還是放棄了。

  發射失敗,意味著研究工作歸零。金仲和如今回想起來,仍覺得當時“太想當然”。

  衛星上天,要經受在火箭中劇烈震動的考驗。到了太空,又面臨極冷、極熱的環境。“皮星一號”設計時,並沒有充分考慮這些惡劣的環境。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製作工藝。“皮星一號”由浙大學生手動焊接裝配,在工藝上有所缺陷。這一次後,金仲和明白,“皮衛星研發,不是有想法就可以做的”。

  經過改進後,2010年9月22日,兩顆“皮星一號A”星發射成功,填補了中國在皮衛星研究領域的空白。2015年9月,兩顆浙大的“皮星二號”衛星上天;2020年6月,“皮星三號A”星發射成功。

  通過三輪5顆皮衛星的研製,浙大微小衛星研究中心掌握了衛星一體化設計和製造技術,衛星主要零部件均為自主研發,極大縮減了生產週期,降低了生產成本。

  但在把皮衛星做小、降低成本的同時,使其功能更強大,讓這一技術為民所用,也是該中心的當務之急。

  目前小衛星的功能無外乎通信、遙感、成像、導航等功能。浙大於今年6月發射的“皮星三號A”星總重20千克,主要用於雷達和地面測控設備標校。

  他表示,現在一顆皮衛星造價只需數百萬元,只用6個月的時間,便能完成整體設計。

  “這樣一來,准入門檻降低了,造價低了,也為未來量產提供了可能。”金仲和說,近年來,商業航天的發展也不斷迎來利好,政府層面支持、鼓勵國內航天成果市場化的力度越來越大。

  而從“皮星三號”開始,浙大微小衛星中心也將正式面向民用需求,製作輕巧高能的皮衛星。在未來一年內,浙大將再發射20顆衛星。

  “全面小康建設,不僅是經濟方面的提升,還有技術的支撐。通信業使命巨大,未來,一定是微納衛星的天下。”金仲和說,將造價低、具有各式功能的皮衛星送上天,一個功能完備、覆蓋面廣的衛星網絡將會形成,能解決山區土地資源普查、海洋上船的監控等問題。

作者:謝盼盼童笑雨


編輯:Khai

來源:中新網



瀏覽次數:1329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