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橋中房”走紅網絡背後:拆遷為何沒完成?

發佈日期:2020 年 08 月 07 日 15:10
  • 分享至:

從上空俯瞰,約40平方米的磚房內嵌於橋樑路面的中間,被形容為“橋中房”…。。近日,廣州海珠區一處舊屋走紅網紅,不少人慕名前來“打卡”。

  8月6日下午,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圍觀的熱潮尚未退去,房屋周邊仍聚集著眾多好奇的人,他們多取景拍照,討論著房屋的環境、安全、價值。

  “橋中房”走紅網絡背後,留有尚未解開的問題:拆遷為何沒完成?

  6日下午,澎湃新聞從海珠區委宣傳部工作人員獲得的回應材料顯示,此處的拆遷共涉及私人房屋47戶以及相關單位7個,除了上述“橋中房”,其他均順利完成拆遷。

  對於未完成拆遷的原因,官方的解釋是,相關部門和街道提供了貨幣補償、置換房源等多種補償方式供業主參考,但雙方沒能達成共識。

  看到官方上述回應後,“橋中房”的業主方代表梁女士有些不滿,她稱,政府未提供貨幣補償方案,也未提供多套房源供選擇,沒有達成協議的原因是,他們對政府提供的房源不滿意,如上次提供的房源,對著醫院的停屍間,覺得朝向不好,便沒有同意。

  梁女士說,如果有合適的、朝向好的置換房源,他們是願意搬的,但今年6月至今,沒有人跟他們聯繫、溝通了。

  “'橋中房'現象的出現,造成了資源浪費。”上海政法學院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章友德認為,過去,拆遷要警惕“強拆”,而廣州的“橋中房”給了另一個反思角度,即相關部門在做拆遷工作時,是否窮盡了一切方法,是否真的把工作做精做細。

  “橋中房”成為網紅

  8月3日,廣州海珠區環島路海珠湧大橋開通,外界意外發現,在大橋南側路面的下方,有一棟磚房沒有拆,被保留了下來。

  這裡是海珠區的西部,珠江邊上,臨近太古倉商圈。從上空看,這處房屋像內嵌在大橋路面的中間,因此又被外界形容為“橋中房”。小磚房“走紅”了。

  澎湃新聞注意到,小磚房為海傍外街22號,佔地面積約40平方米,房屋整體老舊,只有一層,屋頂蓋瓦。其附近的房屋已經被拆,疑完成搬遷工作。目前,小磚房具備一定的居住功能,通水電,大橋東側為其留有出口。

  自8月3日至今,“橋中房”引來一波又一波的圍觀者,他們有的是附近的住戶,有的是慕名而來的遊客。6日下午,圍觀“橋中房”的人流仍未散去,大橋的路面、房屋的四周均聚集著眾多好奇的目光,有人取景拍照,有人飛無人機航拍,還有人現場直播解說,“每天數千人上萬人過來看呢!”

  由“橋中房”引申出來的話題也很多,房屋被橋樑包圍,今後的噪音會不會很大;地勢較低,暴雨天會不會有被淹的危險;房屋成為網紅,是不是具備商業開發的可能....。。在圍觀的同時,現場不乏交流、討論之聲,顯得很熱鬧。

  這種熱鬧也給業主造成了困擾。白天,小磚房多大門緊閉,房屋東側的窗戶已被磚塊封住,西側的窗戶也有遮擋,外人無法從房門、窗戶等觀看房屋的內部情況。有圍觀者推了推房屋的側門,弄出了響聲,這有點惹惱了房屋內的人,此時大家才意識到“裡面有人”。

  出門提醒圍觀者的是梁女士,她有些生氣,說圍觀可以,但不要越界,侵犯他們的隱私。她還自嘲說,“是大家把這裡變為網紅,不是我們自己想當網紅。”

  對於被圍觀、被詢問,梁女士有明顯的抵觸情緒。不過,她也表示,大家都有好奇心,過來看、拍照,都可以理解,他們不會干擾大家正常的圍觀。

  據梁女士介紹,他們一家數口人在此居住了幾十年,至今仍住有老人和小孩。早在十年前,這裡就傳出要拆遷。

  對於此處的拆遷工作,澎湃新聞從海珠區委宣傳部獲得的資料顯示,環島路海珠湧大橋是環島路的重要節點,也是海珠區重點推進的民生工程之一,橋樑建成後將有效緩解周邊的交通壓力,改善沿線居民出行條件。

  2010年開始,海珠區就啟動了該橋徵拆工作,涉及私人房屋47戶以及相關單位7個。去年9月份,除了上述“橋中房”,均已簽約拆遷協議,共徵拆房屋約9050平方米,徵收土地約4230平方米。

7578727819340251787.jpg  2015年,廣州洲頭咀隧道通車,一棟被高架橋包圍的“圈中樓”走紅網絡,是廣州有名的“釘子戶”。南方都市報圖

  

拆遷卡在哪裡

  此前,網絡有消息稱,“橋中房”的業主是“釘子戶”,不滿政府的補償方案,導致拆遷沒法完成,而補償有400萬、1000萬等多種說法。梁女士回應稱,這些網傳信息都不是事實,他們不是“釘子戶”,只是在置換房源上沒和政府達成一致,所謂的400萬、1000萬都不存在,“不能把一時的氣話當真”。

  梁女士說,網上說法很多,他們沒法管,“不怎麼去看了,也不在乎大家怎麼議論”。

  6日下午,海珠區對外回應了“橋中房”的相關情況。但梁女士稱,裡面的多處描述不准確。

  據官方回應,自從啟動徵拆工作以來,相關部門和街道一直與業主協商溝通,宣傳解讀徵拆工作,詳細講解拆遷的補償標準,並且提供了貨幣補償、置換房源等多種補償方式供業主參考。置換房源提供了位於革新路、寶崗大道、新港中路等不同地段不同朝向、交通便利等房源供業主選擇,但一直沒能達成共識。

  對此,梁女士向澎湃新聞表示,沒有貨幣補償方案,也沒有向他們提供多套置換房源供選擇,如上次提供的房源,他們發現房屋對面是醫院的停屍間,覺得朝向不好,就沒有接受。

  澎湃新聞注意到,梁女士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也有類似的表達。如據南方+報導,梁女士介紹說,十年前,政府帶她看過一次房子,在海珠區革新路的鳳安花園,但屋子戶型太差,給人的感覺就是“三尖八角”。近期政府要她搬到寶崗大道,但屋子對面就是醫院的太平間,最終家里人也沒有同意。

  至於置換房屋的面積,梁女士不願透露,稱這些情況應找官方了解。

  官方回應稱,在確保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橋樑建設繞開了該處的徵拆節點,並在橋下為該住戶保留了出入通道,實現了橋樑的正常開通,今後相關部門將繼續保持和該業主溝通協商,爭取儘早達成共識。

  梁女士表示,自今年6月開始,就沒人就此事和他們溝通過;最近房屋走紅,也沒有人和他們聯繫過。

  “如果有合適的、朝向好的置換房源,我們是願意搬的。”不過,梁女士對此持悲觀態度,認為事情到這一步,迴旋的餘地比較小了。至於房屋的噪音、安全等問題,梁女士稱,這些已經不是他們能考慮的了。

  針對梁女士的上述說法,澎湃新聞聯繫海珠區委宣傳部求證,截至發稿前,未獲得回應。


1595963248770886709.jpg

  被高架橋包圍的“圈中樓”目前仍在,其2-8層已閒置多年。澎湃新聞記者陳緒厚圖


  專家:應反思拆遷工作是否做到位

  巧合的是,離“橋中房”約一公里處,也有一棟類似的網紅建築。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廣州洲頭咀隧道通車,一棟8層的樓房因個別業主不同意拆遷補償方案,導致該樓房未完成拆遷。因而,規劃的高架橋只得改道,並形成了一個“圓環”,把此樓包圍。

  從上空看,這棟樓被圓形的高架橋包圍,使得此樓成為廣州有名的“釘子戶”,一度走紅網絡。

  8月6日下午,澎湃新聞走訪發現,高架橋形成的圓形區域約1000平方米,種有綠化樹,有點像一個小公園。當年留下來的8層樓房,整體顯得破舊,2-8樓均無人居住,1樓被出租,多作為物流行業的倉庫而使用。

  “2-8層已閒置很多年了。”附近一位住戶感慨說,附近的高架橋早已建好,這棟樓也沒有拆的必要了。

  針對前述“橋中房”現象,復旦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唐亞林告訴澎湃新聞,因不了解內情,不好具體評判,但這樣的結果,肯定是公共利益付出了代價,也有政府在法治意識增強的情況下,不願意硬碰硬的考量。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表示,從城市具體發展來看,確實對城市公共利益造成損害,橋樑繞道建設,影響城市景觀。此外,對通行該橋的車主而言,消耗的油費也是長年累月增加。

  “然而,從宏觀角度而言,表明中國法治建設、社會文明程度逐步提高。”胡剛認為,政府和老百姓在法治框架下是平等的。當拆遷和城市建設發展產生矛盾,雙方可協商,在無法協商的情況下不強拆,建設的橋可以繞道。

  胡剛建議說,“釘子戶”提出的賠償要求要適可而止,實事求是,需要根據地價進行評估,提出合理要求;政府的工作可以更細緻,“測算繞道建設的橋花了多少錢?比賠償貴了還是便宜?可以做一個平衡。”

  “'橋中房'這樣的結果,導致了資源浪費,改變了原有的道路規劃,也影響了市容市貌。”上海政法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章友德向澎湃新聞表示,政府的規劃有權威性,一般都要執行,如果特殊情況,也可靈活處理,具體到拆遷問題,一方面要考慮拆遷戶的個人訴求,也要考慮到整體公平性問題。

  看了廣州“橋中房”業主一方回應的相關報導後,章友德說,過去,拆遷要警惕的一個極端是強拆,此次廣州的“橋中房”很有關注的價值,它提供了另一個反思角度,即政府的拆遷工作是否做到位,是否做到了深入、有效的溝通,是否真的窮盡了一切手段去完成拆遷工作。

  章友德還表示,日本成田機場也曾陷入拆遷糾紛漩渦,常當作案例被討論,但日本的土地法、家族居住情況等和國內不同,不能和廣州的“橋中房”作簡單的類比。他認為,在警惕政府強拆的同時,也要警惕政府面對拆遷難題時可能出現的懶政、惰政。


編輯:Khai

來源:中新網



瀏覽次數:1351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