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孤島”修道院迎來千年大壽

發佈日期:2023 年 06 月 15 日 14:57
  • 分享至:

據環球時報报道,“一千年來,它的輪廓早已成為法國的象徵,一個不斷建設的法蘭西民族的象徵。”這是不久前法國總統馬克龍造訪該國聖米歇爾山時的感嘆。聖米歇爾山上的聖米歇爾山修道院今年正值千年大壽,在當地的慶祝活動上,馬克龍激情澎湃發表演講。除馬克龍之外,還有諸多名人政要造訪過聖米歇爾山,在他們看來,這個地方對法蘭西民族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一如當年雨果所說:“聖米歇爾山之於法國,就相當於金字塔之於埃及那般重要。”

筆者近期深度探索聖米歇爾山,穿行於修道院的滄桑石柱間,品讀舊物訴說的千年故事。

從夢境走出來的修道院

筆者從巴黎出發,一路西行,在高速上大約開車3—4個小時,下了高速不到半個小時,遠遠望見天水間矗立著一座“尖頂島嶼”。隨著距離拉近,聖米歇爾山的全貌逐漸清晰,教堂尖頂上的天使像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大天使手握長劍,彷彿從天堂降臨。教堂、城牆、民居,這些石製建築不分彼此,讓整個聖米歇爾山的景物渾然一體。

在交通不便的時代,聖米歇爾山與陸地相連的堤壩會在漲潮時被淹沒,聖米歇爾山就短暫地變成了孤島,人們朝聖時有被潮水捲走的危險;如今有了現代化交通工具,陸地與聖米歇爾山之間更修建了橋樑,人們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前往遊覽。步行“登島”,筆者沿著古老的石路盤山而上,一路到達山上最主體的建築——修道院。現在裡面仍有修士和修女,他們從修道院側門出入,與興奮的遊客擦肩而過,彷彿兩個平行時空在相互交疊。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的由來頗有故事,相傳公元708年,附近小鎮阿夫朗什主教奧伯特做夢夢見大天使米迦勒手指當時的聖米歇爾山,示意他在此修建聖殿,主教一開始不以為意,但大天使反复在其夢中出現了3次,於是聖米歇爾山上的第一座小禮拜堂應運而生。 966年,在此紮根的本篤會修士開始在山上興建本篤會修道院,此後,修道院不斷擴建,整個工程從山頂蔓延到整個山體。歷史上參與修建工程的工匠不計其數,那些堅硬的花崗岩上留下了他們修整和雕鑿的痕跡。

感受修士的超凡日常

筆者從售票口的階梯登到頂端的教堂正門,沿著歷史的腳步,感受當年修士的日常生活。教堂建築的第三層廣場平台上,可以俯瞰附近的海域和陸地,開闊的大西洋海岸線盡收眼底。淺灘、細沙和海潮造就了這里奇特的地貌和物產。筆者在平台靠近陸地的一側可以看到青青淺草,成群的羊在上面悠閒踱步;在平台靠海的一側則可以看到飛翔的海鷗和航行的帆船,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遠處的小島,那裡有著上好的花崗岩,修道院的大部分建造石材就出自那裡。

崎嶇的地勢為修道院的建造增加了難度,但整座建築依然被修得挺拔齊整。修道院內部並不像巴黎圣母院那樣的精美奢華,整個修道院的氣質如同那些身著長袍的修士,拋棄了繁瑣物質裝飾,十分簡樸,從底部的儲藏大廳到中層的“騎士廳”,都以實用為主,寬敞堅固。

整座修道院最讓人難忘、讚歎的地方,當數最高層的迴廊。四方長廊環抱著安靜肅穆的小花園,外部則是懸崖峭壁和洶湧的潮水,可以想像修士在這裡禱告的寧靜之景,廊柱的輪廓經過陽光斜照投射在石板路上,產生奇妙的幾何效果。

命運波折如法國歷史

千年間,聖米歇爾山的命運同法國歷史一般歷經波折,那些艱辛建造聖米歇爾山的本篤修士們在法國大革命之後被解散,修道院也被改作監獄。直到19世紀下半葉,聖米歇爾山才被列為法國國家級歷史古蹟,並被大規模修整。 1979年,聖米歇爾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如今我們在修道院看到的修士已不屬於本篤會,但他們仍保留了苦修精神,這裡也作為西方著名的宗教聖地,每年迎接上萬人朝聖。

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軍進攻諾曼底,聖米歇爾山的修士們勇敢站出來捍衛祖國,他們利用修道院堅固的城牆,成功抵禦英國人的輪番進攻,英軍當時雖然佔領了諾曼底附近的城鎮,但始終沒能攻下聖米歇爾山。

如今,這裡不再有硝煙戰火,高聳的城牆古老依舊,聖米歇爾山已經演變為具有歷史、文化和教育意義的旅遊景點,城牆下的餐館和紀念品小店裡游人如織。今年是修道院落成1000年,法國人組織了不少紀念活動,從年初一直安排到年末,如展示聖米歇爾山各個歷史階段文物和史料的“米迦勒之家”特別展、主題舞蹈節、法國總統主題演講等。 7月和8月當地還將舉辦盛大的“千年燈光秀”。這些活動伴隨著晚霞徐落,皓月升起,潮水起起落落,屹立千年的聖米歇爾山彷彿畫中的剪影,倒映在天幕和淺灘中,迎接下一場千年之旅。


瀏覽次數:169


蓮花時報



 

100期-up-UP01-03.jpg

100期-07.jpg



回最頂